作者:黎文
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汽车厂商之一,来自吉林的农家孩子孙云波在19岁之前甚至都没坐过汽车,现在,他和许多与他一样年轻的同事设计出来的别克凯越轿车,正行驶在中国最繁华的城市里。
越来越多中国的年轻工业设计师“在感受设计潮流方面具有惊人的才能”,孙云波们说:“然后我想成为全球顶尖的汽车设计师。”为此,美国《商业周刊》警告西方的设计师们:“鉴于上海已有人吐露出如此的雄心,西方的设计师也许应该留神观察一下后视镜了。”
比起10年前,这堪称一场巨大的变革,当时工业设计在中国还闻所未闻。今天,中国国内已拥有近200所设计院校,每年可培养出8000名毕业生。数以百计的优秀中国学生正蜂拥到美国和欧洲最好的研究生院,进修设计专业。
西方的大师们评价他们的中国学生:“聪明绝顶。”而这个精英的基数,已经足以支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产生雄心勃勃的设计梦之队。
在我们迅速成长的超级城市里,他们已经在营造自己的“中国梦”,他们的努力,正在试图把“中国制造”加入创造力,让“中国设计”进驻世界工业设计圣殿。
在这组报道里,我们找出了属于中国本土最出色之列的两个工业设计梦之队,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广东,同样年轻、同样创意肆溢。在这里,让他们来展现属于中国城市年轻人的创意结晶;而他们,也代表着创意工业在中国巨大的潜力。
本土工业设计公司巡礼(广东)
根植中国的工业设计公司
文〉〉刘琼雄 图〉〉曾翰
2003年9月,大业工业设计公司与香港埃狄尔设计公司双方参股共建的iDER.DAYE(大业·埃狄尔)大型工业设计集团。从大业创办起至今已完成近1000件产品的设计开发。
他们在名片上印着“参与国际、根植中国”。大业是一家有13年历史的本土工业设计公司,总部在佛山,一个安静的居民小区内,从毫不起眼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楼梯口进到二楼。盛光润说他们曾经想过重新设计一下这个楼道,可是不被允许。1991年,盛光润和大学同学李泽田一起创办了这家设计公司,亲身经历了中国工业设计的风风雨雨,如今已在香港、广州、宁波有了不同的机构,80多名员工,号称“有可能是中国最大规模的工业设计公司”。
在我们采访之前,大业公司刚刚送走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的记者,他们在大业呆了两个月,为拍摄一个反映中国工业设计的专题片。大业在本土工业设计道路的探索与开拓,正逐渐在被注意。而我们第一次知道大业,却只是从互联网上的一个链接开始。其实大业设计的作品我们早就接触过,只不过不知道而已,大业设计涉及的著名品牌有美的、科龙、东芝、三洋、特福、五羊本田(摩托)、美国通用电器等等,计200多个。
和大业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们聊天,你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一家本土工业设计公司的状态。
例如他们身上就聚集了中国现阶段从事工业设计的年轻人的几种特征:最具设计师外型的魏仕仁,长头发,说话却很腼腆,他说自己对工业设计几乎出于偏爱,从小画画就都是工业产品。许永兴,最活跃也最焦虑,一张口就说,做工业设计师没有安全感,“想不出方案最痛苦!”他是学结构的,内心挣扎了很久才进入这行,“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有激情和兴趣”。而年龄稍长的李亚潮,却慢条丝理,他的专业是装潢设计,之前从事过土建美工、平面设计、手绘卡通,“从事工业设计,走了很多弯路”。
26岁的魏仕仁现在是大业公司自己评定的高级设计师了,据项目经理瞿上介绍说,小魏对欧美人口味的揣摩有如神助。他给我们展示了他为欧洲市场设计的一款越野汽车电源,时尚美观,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灵感来源于炸弹和收音机。”能让自己的设计走进欧美家庭,是对这位年轻的没有出过国的本土设计师不言而喻的鼓励。许永兴最近为海尔设计的一套电脑即将上市,他的设计融合品牌特色以及清爽的科技风格,让客户赞不绝口,他还有一款极其卡通的暖风机,独具创意,打破了市场上对这类风扇的传统认识。而李亚潮设计的一款电磁炉,宛如一张“极简主义”的矮板凳,配以时尚明亮的黄色,让人眼睛一亮,他另一款椭圆型的慢炖锅,也是走极简风格,“零碎的东西能省就省”,感觉清爽极了。
从湖北工业大学毕业一年多的熊兴莉,是大业为数不多的女性设计师之一。她言谈大方,设计风格善变,刚欣赏完她设计的一款灵感来源于南京雨花石的电脑主机,那漂亮的弧线,女性化和科技感巧妙地融为一体,接下来一款微波炉,却又是硬朗大气,高贵典雅。而与这些激昂的年轻人相比,入行10几年的设计总监助理王传宝则显得沉稳理性,他是大业从天津请到珠三角来的行家了,他和盛光润每个周末都对员工进行类似教学的培训。
盛光润对属下的设计队伍很自豪也很爱护。大家一起合影时,我就能感觉到那种气氛。大业为员工制定了很好的激励机制——那些条款就贴在工作间的墙壁上,每个人都可以见到。这是一间蓬勃向上的公司,如同他们正在从事的中国工业设计事业。
盛光润本人就是一个资深的设计师,他设计的冲浪滑板车,正在欧美畅销,这是中国第一个本土设计的全球潮流运动产品,也是大业公司独立设计、自主研发、推广销售的一个成熟产品。在大业的资料影片里,我们见到这种在国内还很少见到的冲浪滑板车,由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李泽田,和一班玩滑板的年轻人,熟练地骑着,玩出无数种花样。
2001年冲浪滑板车这个产品已成功转让给了美国LSSC公司。说起来,也正是这种自主产品研发的成功(大业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孵化”),让盛光润更加明确在中国搞工业设计必须深入企业的产业需求的思路,即为它们开发设计并且开拓出一种新的产品和产业,而不能仅仅是做造型设计的初级服务——盛光润说,国内大部分的工业设计公司其实都是停留在造型设计。
我问他这是否属于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盛光润笑着回答,“其实在国外的工业设计本身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在中国,为了让客户能够明白,我们把它叫做‘科技孵化’而已。”但盛光润告诉我们,在国内他们是最早这样做的工业设计公司,这甚至受到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因为对地方企业开辟新产品确实有莫大的帮助。1996年大业研发设计的一款电暖炉,风靡国内外,就曾经让一家企业获得飞腾。
“创新是工业设计之源。我们的想法,如果上升到更高的阶段,那就是‘专利救国’、‘设计立国’。”盛光润经常和各种企业打交道,深知“Made In China”的深层忧患。他对我们说,之所以跟我们聊起这些理想化的语句,以及要从工业设计谈到社会责任,亦是出于这十几年来在一线的所见所感。由此大业很积极地跟社会接触,2004年3月就刚刚和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作成立“设计-人文关怀研究工作室”,提出“人文关怀设计”的理念。“这在设计上是属于探索型、前瞻性的研究。”盛光润介绍说。
我们自然想问一些诸如中国工业设计有什么特性之类的问题。“其实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欣赏观念是不同的。这些在工业设计上也是可以体现出来,例如欧洲的摩托车在中国全线失败,而日本、台湾的设计却能够在中国畅销;还有手机,在欧美很少见到折叠式手机,而中国人却很喜欢用,这是因为中国人比较含蓄、内向的原因……当然,工业设计是无国界的,创新和服务才是真理。”听完,反正我是觉得盛光润所说的工业设计“根植中国”的道路前景一片光明。
回广州的路上,26岁的项目经理瞿上跟我说了两段很有意思的话,原样记下来:“刚开始我们去给那些中小型企业谈工业设计时,他们居然问我,你们那卖煤吗?……”“还有一次,我和我们的设计师在广州见到路边的大型广告牌,里面有款很漂亮的产品,当时我们开玩笑地说,如果哪天我们公司设计的产品也能挂在这里就好了,没想到过了不久这块广告牌真的挂上了我们的设计产品。”瞿上深有感触地说,这其实就是给那些躲在幕后的工业设计师最大的奖励。
本土工业设计公司巡礼(上海)
有洋雇员的本土工业设计公司
文〉〉冯君 图〉〉林穗文
2003年底,S.POINT设计公司开始与Designafairs慕尼黑设计公司开始全面合作的关系,类似于合资公司,并改名为S.POINT Designafairs。Designafairs的总部在慕尼黑,包括S.POINT Designafairs在内共有5个设计中心,分别在中国、德国和美国。
S.POINT公司的门脸不大,走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传说S.POINT是中国现在飞得很高,令许多同行仰望的工业设计公司,这个评价不是洪洁吹嘘的——洪洁是总经理助理,她接待我们采访。总经理周佚对这个评价满脸笑容,很阳光。
阳光地笑着的周佚,把我们领到了工作间。这是一个很大的房间,很多工作台,排列整齐,一律两层,下面放着电脑和资料,上面一层放了许多奇形怪状的东西,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站在门口向里看,周佚说如果再有点玻璃试管和酒精灯,这个工作间就像一个实验室了。但我们的目光一直盯着屋顶,天花吊顶是黑色的,一眼看去钢材和木板,还有些材质不明的线条纵横交错,挺复杂的结构。如果把所有的电脑和工作台搬掉,可以考虑把这里变成一个迪厅。
电脑音箱里传出鼓点强劲,节奏很快的摇滚乐,一群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的青年人,在这个像实验室或者迪厅的房间里走动。一个家伙踩着踏板车在房间的远端滑过。31楼的落地窗显得很开阔,上海灰蒙蒙的楼群就在不远的地方延伸。“它们需要设计。”一个年轻设计师笑嘻嘻地说。
这句话符合一个享有盛名的设计公司设计师的口吻,就像S.POINT一样,它的中文名字叫作“指南”。指南,是中国工业设计的坐标的意思吗,或者是要代表中国工业设计和世界对话?
S.POINT有一个第一,即中国第一家有外籍雇员的工业设计公司,它同时也是中国比较早开展海外业务的工业设计公司。周佚说起这些很自豪,他说自己是“苦出身”的人,从1997年开始单打独斗,到拥有今天这样规模的公司,过程很艰辛。他是广州美术学院1994年入校的研究生。当时全校只有他一个工业设计研究生。研究生的第一年课程他老老实实完成了,后面的两年他都在上海折腾着打工,筹办开公司的事情。1997年5月,在毕业前夕他注册了今天的S.POINT,这是又一个第一:上海第一家正式的工业设计公司。
其实工业设计1985年前后就已经进入中国了,但是企业界后知后觉,没有抓住机会。这也是现在中国工业设计整体薄弱的原因之一。周佚形容现在的工业设计市场,是低端公司水平很低,竞争惨烈,中高端公司却凤毛麟角。但今天的工业设计其实是拥有很好的机遇的,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工厂和消费品市场。海外公司针对中国的设计,从来没有真正成功的案例,他们必须借助本土设计来生产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
S.POINT属于很多海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必经程序。大多数设计公司在市场中为生存挣扎时,它已经拥有西门子和东芝这样让同行眼红的客户,但还在考虑在欧洲和美国设立分公司。公司现在有5名外籍雇员,他们将来会成为S.POINT走向海外市场的桥梁。其中欧洲市场会交给Tim去开拓。
Tim是个30岁的德国人,此刻正伏在电脑前和一个年轻设计师商量什么。他是个左撇子,他的左手飞快地在稿纸上移动,一些规整的图形就出现了。听到自己的名字,他抬头作了一个典型的西方式鬼脸,左耳上一枚小小的耳环也晃动起来。
他以前是通讯电子工程师。后来在法兰克福著名的Darmstadt应用技术大学学习工业设计专业,然后在西门子设计公司正式开始了工业设计生涯,在一番复杂的周转后他成为S.POINT的副总经理。
Tim同时还是公司里一个团队的负责人。这样的团队,S.POINT有4个。每个团队包括一个负责人,两名资深设计师,两名青年设计师,和一名结构工程师。这是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很西方。
摄影记者让Tim的这个团队摆各种造型拍照,他们显得有模有样,训练有素。大概因为接受的采访多了,也大概因为都很年轻。他们凑在一起,很像某个流行乐坛的组合,穿的衣服佩戴的饰物,甚至刚刚在房间里流窜的那辆踏板车,都显示出他们的新潮,他们的“In”。
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摄影记者拍完照片看到房间角落一个银灰色立柜,以为那是叠放在一起的两台饮水机。旁边的孙唯伦和吴睿一阵坏笑,金 除了设计师的角色,还担任项目经理,她从在另一排的座位上抬起头,认真地指出:实际上,那是一台“伊莱克斯”空调。也是S.POINT的设计手笔。这个设计获得了2003年度的工业设计大奖“IF”奖。
闹了这个笑话,直接导致我们接下来待在S.POINT的时间里,不太敢于根据形状轻易判断一个东西的属性。经过设计和没有设计,这一天对于我们的区别就是这样。
访谈 对于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来说,S.POINT就像一个奇特的宝库。尽管闹了笑话,工作台上面一层架子上那些奇形怪状的东西,依然对我们充满诱惑。仔细一看,竟都是一些手机,电视机或者电钻之类的东西。个人来说,很久以来总是对一个词语嗤之以鼻:后现代工业之美。这属于成见一类的东西。既然是成见,打破得也就十分迅速而且心甘情愿。因为那些工业产品,的确拥有出乎意料的美妙外型,而且十分人性化,和它们的使用功能相得益彰。
我们由衷地赞叹:真有个性!旁边的周佚立即对“个性”这个词语作了严格的廓清。我们的正式对话就从“个性”开始。
《城市画报》:工业设计怎么理解“个性”?
周佚:个性这个词语,应该作一番界定。工业设计应当隐藏设计师的个性,而凸显产品的个性。设计师喜欢将自己的个性强加到产品中,这是他的创造欲决定的。但是产品需要批量生产,需要寻求最广泛的适应人群。因此,个人化的东西会妨碍产品的最大利润。我们要求整个团队形成合力,共同从产品功能出发,结合目前的设计潮流,凸显产品本身的个性。
但是,现在国内很多设计都过度追求视觉的眩目,忽视了产品的特质。
《城市画报》:作为国内最好的工业设计公司之一,会不会有些方案你们认为不错,但是客户认为很难接受?
周佚:这种情况取决于我们对客户的判断。工业设计的先决前提是产品,是制造商的品牌。一般来说,国内的制造商不太敢于冒险采用我们大胆的方案,他们自身的品牌还不能支撑比较前卫的设计,因此我们会为他们提供保险一些的方案。而知名的品牌企业,我们在设计上就会加大视觉等方面的冲击力。比如“伊莱克斯”那款空调。
《城市画报》:S.POINT现在的客户主要是国外的制造商么?设计的产品以什么为主?
周佚:我们去年一年大概完成了70个设计。从行业来分,有家电,重工业,IT业还有通信。这当中国内和国外的客户都有。包括长虹电器,三一重工这样的国内大型企业和英特尔,西门子,伊莱克斯,东芝和阿尔卡特这样的世界知名品牌。其实,客户是否是海外的企业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正视工业设计对于企业的价值。国内像海尔这样的企业很早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设计部门,很多企业在竞争中也越来越认识到在同等价格和性能的基础上,工业设计会决定人们的选择。本土企业整体上还处于被迫接受的阶段,但是毕竟已经开始了实践。
中国工业设计未来力量
以上作品选自第二届(2003)工业设计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设计者来自全国较有代表性的30所院校2003级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
鸣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沈杰 提供资料
现代工业设计大事记
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成立,这所享誉整个20世纪的艺术和设计学校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五十年代,是工业设计开始复兴和迅猛发展的时期,产生了像雷蒙德·罗维(Raymond Loewy)这样的“万能设计师”。除了美国以外,意大利和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逐渐成为工业设计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1945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产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重量为30吨。
1946年,意大利设计师Corradino d’Ascanio设计的“ Vespa”摩托车投产。
1947年,艾德文·蓝德的“Polaroid(宝丽来)”相机投产;意大利汽车工业通过Pininfarina的“Cisitalia Coupe”登上世界汽车设计舞台。
1948年,马歇罗·尼佐利设计了颇具影响力的“Lexicon80”型打字机;同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低成本家具设计”比赛,其中依姆斯夫妇的系列座椅作品成为家具设计中的经典。
1949年,英国的世界第一台民用喷气式飞机“Havilland Comet”首航。
1950年,日本首台磁带式录音机由“TTK”(Sony)公司生产。
1952年,斯丹纳克·科维尔设计了引人注目的手持工具,是运用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先驱作品。
1955年,Sony公司生产出全世界第一台全晶体管收音机。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美国(JACK kILDY)生产出第一只微处理芯片——半导体集成电路。
1958年,Phlco尝试重新设计具有监视预选频道的正方盒子电视机。
1960年,Vwrner Panton设计出了影响深远的聚脂和纤维玻璃合成的椅子。
60年代,西方人普遍开始成飞机到国外旅行,电子产品的成本急剧下降,对汽车以及个人爱好的消费猛增,“保护消费者”开始发展成一种运动。
70年代,日本在电子、汽车、摩托车和造船业方面开始独占鳌头;意大利仍保持设计革新和哲学的主导地位。美国、英国、荷兰和西德开始新一轮影响广泛的手工艺工作室复兴。
1971年,Intel公司生产出了微型处理器。
1972年,Iain和Clive Sinclair设计了世界第一台便携式计算器;Jakob Jensen为B&O公司设计的“Beogram4000”型音响开始投产。
1973年,Philips公司出版了第一本产品风格手册。
1974年,Giorgio Giugiaro为大众汽车公司设计的GOLF汽车投产,成为欧洲当时最流行的大批量生产的汽车。
1978年,Sony设计出Walkman。
1981年,米兰的“孟菲斯”设计工作室成立,震撼了设计界,其典型代表作是其核心人物埃特·索托萨斯设计的“Casablanca”餐具架。
80年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设计和生产的过程;“后现代主义”设计兴起,追求环保的“绿色”设计开始发展壮大。
1984年,苹果公司生产出了Apple Mac个人电脑。
1985,Dride推出飞力普·斯达克设计的家具,随后使他迅速走红成为设计明星。
1988年,佳能和尼康开发出符合人体生理形态的135单反相机。
90年代之后,工业设计发展愈趋多元化,甚至兴起了诸如反科学、反技术等运动。同时工业设计也逐渐成为引领生活的时尚潮流指标,涌现了Marc Newson等年轻的设计明星。伦敦汇集了越来越多的有创造力的年轻设计师,渐渐成为新的“世界设计中心”;中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开始占领世界市场,从而带动中国工业设计的成长,国际设计界开始关注中国的工业设计力量,预计起将成为下一个“日本工业设计”。
后记
以设计兴国
文〉〉曾翰
1919年,德国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在德国魏玛建立魏玛建筑学校(Das Staatlich Bauhaus Weimar),这是由原来一所工艺学校和一所艺术学校合并而成的培养新型设计人才的学校,简称包豪斯。包豪斯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包豪斯在20世纪等同于现代主义建筑,这是一种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建筑学派。虽然包豪斯名为建筑学校,但在1927年之前并无建筑专业,只有纺织、陶瓷、金工、玻璃、雕塑、印刷等科目,所以格罗皮乌斯所倡导的这种建筑上的现代主义,直接影响到了他那些学习各种工业设计的学生,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基石也就此由建筑之上衍生出来。
也是这一年,一名年轻的法国插图师雷蒙德·罗维(Raymond Loewy)移居美国,也许他还没有想到在短短的几年后,自己会成为那个时代的耀眼明星,不过不是因为插画,而是通过将画在纸上的草图变成了美国人生活中的种种日常用品,比如汽车、桌椅、灯具等等,甚至还包括百万磅重的蒸汽机车、肯尼迪总统的“空军一号”和好彩牌香烟盒。罗维是工业设计界公认的先驱者,排在20世纪影响美国人的名人榜的第三位,1949年他的肖像出现在《时代》杂志的封面上,称之为:“设计家雷蒙德·罗维——他的流线型设计销售曲线”。罗维和他同时代的设计师们教会了制造商们,应该坚信产品的风格越好,销售的数量就越多。设计师的能力是促使产品销售曲线上升的动力,这一信念在战后的美国非常适合时宜,制造业的空前膨胀和工业设计的迅速成长相得益彰,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国力竞争中一路绝尘,遥遥领先。
50年代,随着战后的阵痛渐渐抚平,素有艺术传统和历史内涵的欧洲开始复兴,意大利和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丹麦、瑞典、芬兰、挪威等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工业设计作为复兴前沿。
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和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一贯以盛产极富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天才而闻名,相对于美国更自由的创作空间,激发了设计师们热情探索工业设计的种种可能性,正如米兰著名的设计小组“孟菲斯”的领军人物埃特·索托萨斯所言:“设计对我而言是探讨生活的一种方式,它是探讨社会、政治、爱情、食物,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归根结底,它是关于建立一种象征生活完美的乌托邦的或隐喻的方式。”正是几代意大利设计师的执着和挚热,让“意大利”成为继包豪斯之后,又一工业设计的代名词。
北欧国家的工业设计秉承了他们对家具、灯具、纺织品和日用品等有装饰艺术根基范畴的重视传统,形成了手工艺和设计融合一体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这种崇尚简约形态、精致工艺和柔顺几何造型的风格,正中其时西方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的下怀,逐渐成为有格调、高品质的代名词。因而,在这些工业资源相对弱势的北欧国家,产生了像诺基亚、B&O、宜家这样一些响当当的世界级大公司,正是有赖于独树一帜的本土工业设计。
50年代的日本工业产品因其跟风式的设计和低劣的质量而声名狼藉,因为他们的工业设计基本上就是从欧美的合作伙伴企业搜集而得的粗拙的复制品。但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欧美的制造商就再也不敢小觑他们。与欧洲大打设计明星牌的策略相反,日本的设计师往往是从属于企业的,并不为人知,公司则通过更多地生产自家设计师的产品来激发设计师的创作以报答设计师的忠诚。因此,日本产品在提高自身的质量和工艺的同时,积极的原创设计提升了它们的造型风格,风靡全球也就水到渠成。
再回头看中国的工业设计这20几年所走过的路,似乎有一些日本工业设计早期发展的影子,现在也该到抛弃一味大打低廉牌的时候了。不论是开展欧美式的设计造星运动,还是走日本式的企业发动机模式,对于中国正在从事或准备进入工业设计的年轻人来说,你们的机会已经来了!
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汽车厂商之一,来自吉林的农家孩子孙云波在19岁之前甚至都没坐过汽车,现在,他和许多与他一样年轻的同事设计出来的别克凯越轿车,正行驶在中国最繁华的城市里。
越来越多中国的年轻工业设计师“在感受设计潮流方面具有惊人的才能”,孙云波们说:“然后我想成为全球顶尖的汽车设计师。”为此,美国《商业周刊》警告西方的设计师们:“鉴于上海已有人吐露出如此的雄心,西方的设计师也许应该留神观察一下后视镜了。”
比起10年前,这堪称一场巨大的变革,当时工业设计在中国还闻所未闻。今天,中国国内已拥有近200所设计院校,每年可培养出8000名毕业生。数以百计的优秀中国学生正蜂拥到美国和欧洲最好的研究生院,进修设计专业。
西方的大师们评价他们的中国学生:“聪明绝顶。”而这个精英的基数,已经足以支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产生雄心勃勃的设计梦之队。
在我们迅速成长的超级城市里,他们已经在营造自己的“中国梦”,他们的努力,正在试图把“中国制造”加入创造力,让“中国设计”进驻世界工业设计圣殿。
在这组报道里,我们找出了属于中国本土最出色之列的两个工业设计梦之队,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广东,同样年轻、同样创意肆溢。在这里,让他们来展现属于中国城市年轻人的创意结晶;而他们,也代表着创意工业在中国巨大的潜力。
本土工业设计公司巡礼(广东)
根植中国的工业设计公司
文〉〉刘琼雄 图〉〉曾翰
2003年9月,大业工业设计公司与香港埃狄尔设计公司双方参股共建的iDER.DAYE(大业·埃狄尔)大型工业设计集团。从大业创办起至今已完成近1000件产品的设计开发。
他们在名片上印着“参与国际、根植中国”。大业是一家有13年历史的本土工业设计公司,总部在佛山,一个安静的居民小区内,从毫不起眼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楼梯口进到二楼。盛光润说他们曾经想过重新设计一下这个楼道,可是不被允许。1991年,盛光润和大学同学李泽田一起创办了这家设计公司,亲身经历了中国工业设计的风风雨雨,如今已在香港、广州、宁波有了不同的机构,80多名员工,号称“有可能是中国最大规模的工业设计公司”。
在我们采访之前,大业公司刚刚送走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的记者,他们在大业呆了两个月,为拍摄一个反映中国工业设计的专题片。大业在本土工业设计道路的探索与开拓,正逐渐在被注意。而我们第一次知道大业,却只是从互联网上的一个链接开始。其实大业设计的作品我们早就接触过,只不过不知道而已,大业设计涉及的著名品牌有美的、科龙、东芝、三洋、特福、五羊本田(摩托)、美国通用电器等等,计200多个。
和大业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们聊天,你会很明显地感觉到一家本土工业设计公司的状态。
例如他们身上就聚集了中国现阶段从事工业设计的年轻人的几种特征:最具设计师外型的魏仕仁,长头发,说话却很腼腆,他说自己对工业设计几乎出于偏爱,从小画画就都是工业产品。许永兴,最活跃也最焦虑,一张口就说,做工业设计师没有安全感,“想不出方案最痛苦!”他是学结构的,内心挣扎了很久才进入这行,“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有激情和兴趣”。而年龄稍长的李亚潮,却慢条丝理,他的专业是装潢设计,之前从事过土建美工、平面设计、手绘卡通,“从事工业设计,走了很多弯路”。
26岁的魏仕仁现在是大业公司自己评定的高级设计师了,据项目经理瞿上介绍说,小魏对欧美人口味的揣摩有如神助。他给我们展示了他为欧洲市场设计的一款越野汽车电源,时尚美观,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灵感来源于炸弹和收音机。”能让自己的设计走进欧美家庭,是对这位年轻的没有出过国的本土设计师不言而喻的鼓励。许永兴最近为海尔设计的一套电脑即将上市,他的设计融合品牌特色以及清爽的科技风格,让客户赞不绝口,他还有一款极其卡通的暖风机,独具创意,打破了市场上对这类风扇的传统认识。而李亚潮设计的一款电磁炉,宛如一张“极简主义”的矮板凳,配以时尚明亮的黄色,让人眼睛一亮,他另一款椭圆型的慢炖锅,也是走极简风格,“零碎的东西能省就省”,感觉清爽极了。
从湖北工业大学毕业一年多的熊兴莉,是大业为数不多的女性设计师之一。她言谈大方,设计风格善变,刚欣赏完她设计的一款灵感来源于南京雨花石的电脑主机,那漂亮的弧线,女性化和科技感巧妙地融为一体,接下来一款微波炉,却又是硬朗大气,高贵典雅。而与这些激昂的年轻人相比,入行10几年的设计总监助理王传宝则显得沉稳理性,他是大业从天津请到珠三角来的行家了,他和盛光润每个周末都对员工进行类似教学的培训。
盛光润对属下的设计队伍很自豪也很爱护。大家一起合影时,我就能感觉到那种气氛。大业为员工制定了很好的激励机制——那些条款就贴在工作间的墙壁上,每个人都可以见到。这是一间蓬勃向上的公司,如同他们正在从事的中国工业设计事业。
盛光润本人就是一个资深的设计师,他设计的冲浪滑板车,正在欧美畅销,这是中国第一个本土设计的全球潮流运动产品,也是大业公司独立设计、自主研发、推广销售的一个成熟产品。在大业的资料影片里,我们见到这种在国内还很少见到的冲浪滑板车,由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李泽田,和一班玩滑板的年轻人,熟练地骑着,玩出无数种花样。
2001年冲浪滑板车这个产品已成功转让给了美国LSSC公司。说起来,也正是这种自主产品研发的成功(大业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孵化”),让盛光润更加明确在中国搞工业设计必须深入企业的产业需求的思路,即为它们开发设计并且开拓出一种新的产品和产业,而不能仅仅是做造型设计的初级服务——盛光润说,国内大部分的工业设计公司其实都是停留在造型设计。
我问他这是否属于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盛光润笑着回答,“其实在国外的工业设计本身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在中国,为了让客户能够明白,我们把它叫做‘科技孵化’而已。”但盛光润告诉我们,在国内他们是最早这样做的工业设计公司,这甚至受到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因为对地方企业开辟新产品确实有莫大的帮助。1996年大业研发设计的一款电暖炉,风靡国内外,就曾经让一家企业获得飞腾。
“创新是工业设计之源。我们的想法,如果上升到更高的阶段,那就是‘专利救国’、‘设计立国’。”盛光润经常和各种企业打交道,深知“Made In China”的深层忧患。他对我们说,之所以跟我们聊起这些理想化的语句,以及要从工业设计谈到社会责任,亦是出于这十几年来在一线的所见所感。由此大业很积极地跟社会接触,2004年3月就刚刚和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作成立“设计-人文关怀研究工作室”,提出“人文关怀设计”的理念。“这在设计上是属于探索型、前瞻性的研究。”盛光润介绍说。
我们自然想问一些诸如中国工业设计有什么特性之类的问题。“其实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欣赏观念是不同的。这些在工业设计上也是可以体现出来,例如欧洲的摩托车在中国全线失败,而日本、台湾的设计却能够在中国畅销;还有手机,在欧美很少见到折叠式手机,而中国人却很喜欢用,这是因为中国人比较含蓄、内向的原因……当然,工业设计是无国界的,创新和服务才是真理。”听完,反正我是觉得盛光润所说的工业设计“根植中国”的道路前景一片光明。
回广州的路上,26岁的项目经理瞿上跟我说了两段很有意思的话,原样记下来:“刚开始我们去给那些中小型企业谈工业设计时,他们居然问我,你们那卖煤吗?……”“还有一次,我和我们的设计师在广州见到路边的大型广告牌,里面有款很漂亮的产品,当时我们开玩笑地说,如果哪天我们公司设计的产品也能挂在这里就好了,没想到过了不久这块广告牌真的挂上了我们的设计产品。”瞿上深有感触地说,这其实就是给那些躲在幕后的工业设计师最大的奖励。
本土工业设计公司巡礼(上海)
有洋雇员的本土工业设计公司
文〉〉冯君 图〉〉林穗文
2003年底,S.POINT设计公司开始与Designafairs慕尼黑设计公司开始全面合作的关系,类似于合资公司,并改名为S.POINT Designafairs。Designafairs的总部在慕尼黑,包括S.POINT Designafairs在内共有5个设计中心,分别在中国、德国和美国。
S.POINT公司的门脸不大,走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传说S.POINT是中国现在飞得很高,令许多同行仰望的工业设计公司,这个评价不是洪洁吹嘘的——洪洁是总经理助理,她接待我们采访。总经理周佚对这个评价满脸笑容,很阳光。
阳光地笑着的周佚,把我们领到了工作间。这是一个很大的房间,很多工作台,排列整齐,一律两层,下面放着电脑和资料,上面一层放了许多奇形怪状的东西,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站在门口向里看,周佚说如果再有点玻璃试管和酒精灯,这个工作间就像一个实验室了。但我们的目光一直盯着屋顶,天花吊顶是黑色的,一眼看去钢材和木板,还有些材质不明的线条纵横交错,挺复杂的结构。如果把所有的电脑和工作台搬掉,可以考虑把这里变成一个迪厅。
电脑音箱里传出鼓点强劲,节奏很快的摇滚乐,一群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的青年人,在这个像实验室或者迪厅的房间里走动。一个家伙踩着踏板车在房间的远端滑过。31楼的落地窗显得很开阔,上海灰蒙蒙的楼群就在不远的地方延伸。“它们需要设计。”一个年轻设计师笑嘻嘻地说。
这句话符合一个享有盛名的设计公司设计师的口吻,就像S.POINT一样,它的中文名字叫作“指南”。指南,是中国工业设计的坐标的意思吗,或者是要代表中国工业设计和世界对话?
S.POINT有一个第一,即中国第一家有外籍雇员的工业设计公司,它同时也是中国比较早开展海外业务的工业设计公司。周佚说起这些很自豪,他说自己是“苦出身”的人,从1997年开始单打独斗,到拥有今天这样规模的公司,过程很艰辛。他是广州美术学院1994年入校的研究生。当时全校只有他一个工业设计研究生。研究生的第一年课程他老老实实完成了,后面的两年他都在上海折腾着打工,筹办开公司的事情。1997年5月,在毕业前夕他注册了今天的S.POINT,这是又一个第一:上海第一家正式的工业设计公司。
其实工业设计1985年前后就已经进入中国了,但是企业界后知后觉,没有抓住机会。这也是现在中国工业设计整体薄弱的原因之一。周佚形容现在的工业设计市场,是低端公司水平很低,竞争惨烈,中高端公司却凤毛麟角。但今天的工业设计其实是拥有很好的机遇的,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工厂和消费品市场。海外公司针对中国的设计,从来没有真正成功的案例,他们必须借助本土设计来生产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
S.POINT属于很多海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必经程序。大多数设计公司在市场中为生存挣扎时,它已经拥有西门子和东芝这样让同行眼红的客户,但还在考虑在欧洲和美国设立分公司。公司现在有5名外籍雇员,他们将来会成为S.POINT走向海外市场的桥梁。其中欧洲市场会交给Tim去开拓。
Tim是个30岁的德国人,此刻正伏在电脑前和一个年轻设计师商量什么。他是个左撇子,他的左手飞快地在稿纸上移动,一些规整的图形就出现了。听到自己的名字,他抬头作了一个典型的西方式鬼脸,左耳上一枚小小的耳环也晃动起来。
他以前是通讯电子工程师。后来在法兰克福著名的Darmstadt应用技术大学学习工业设计专业,然后在西门子设计公司正式开始了工业设计生涯,在一番复杂的周转后他成为S.POINT的副总经理。
Tim同时还是公司里一个团队的负责人。这样的团队,S.POINT有4个。每个团队包括一个负责人,两名资深设计师,两名青年设计师,和一名结构工程师。这是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很西方。
摄影记者让Tim的这个团队摆各种造型拍照,他们显得有模有样,训练有素。大概因为接受的采访多了,也大概因为都很年轻。他们凑在一起,很像某个流行乐坛的组合,穿的衣服佩戴的饰物,甚至刚刚在房间里流窜的那辆踏板车,都显示出他们的新潮,他们的“In”。
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摄影记者拍完照片看到房间角落一个银灰色立柜,以为那是叠放在一起的两台饮水机。旁边的孙唯伦和吴睿一阵坏笑,金 除了设计师的角色,还担任项目经理,她从在另一排的座位上抬起头,认真地指出:实际上,那是一台“伊莱克斯”空调。也是S.POINT的设计手笔。这个设计获得了2003年度的工业设计大奖“IF”奖。
闹了这个笑话,直接导致我们接下来待在S.POINT的时间里,不太敢于根据形状轻易判断一个东西的属性。经过设计和没有设计,这一天对于我们的区别就是这样。
访谈 对于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来说,S.POINT就像一个奇特的宝库。尽管闹了笑话,工作台上面一层架子上那些奇形怪状的东西,依然对我们充满诱惑。仔细一看,竟都是一些手机,电视机或者电钻之类的东西。个人来说,很久以来总是对一个词语嗤之以鼻:后现代工业之美。这属于成见一类的东西。既然是成见,打破得也就十分迅速而且心甘情愿。因为那些工业产品,的确拥有出乎意料的美妙外型,而且十分人性化,和它们的使用功能相得益彰。
我们由衷地赞叹:真有个性!旁边的周佚立即对“个性”这个词语作了严格的廓清。我们的正式对话就从“个性”开始。
《城市画报》:工业设计怎么理解“个性”?
周佚:个性这个词语,应该作一番界定。工业设计应当隐藏设计师的个性,而凸显产品的个性。设计师喜欢将自己的个性强加到产品中,这是他的创造欲决定的。但是产品需要批量生产,需要寻求最广泛的适应人群。因此,个人化的东西会妨碍产品的最大利润。我们要求整个团队形成合力,共同从产品功能出发,结合目前的设计潮流,凸显产品本身的个性。
但是,现在国内很多设计都过度追求视觉的眩目,忽视了产品的特质。
《城市画报》:作为国内最好的工业设计公司之一,会不会有些方案你们认为不错,但是客户认为很难接受?
周佚:这种情况取决于我们对客户的判断。工业设计的先决前提是产品,是制造商的品牌。一般来说,国内的制造商不太敢于冒险采用我们大胆的方案,他们自身的品牌还不能支撑比较前卫的设计,因此我们会为他们提供保险一些的方案。而知名的品牌企业,我们在设计上就会加大视觉等方面的冲击力。比如“伊莱克斯”那款空调。
《城市画报》:S.POINT现在的客户主要是国外的制造商么?设计的产品以什么为主?
周佚:我们去年一年大概完成了70个设计。从行业来分,有家电,重工业,IT业还有通信。这当中国内和国外的客户都有。包括长虹电器,三一重工这样的国内大型企业和英特尔,西门子,伊莱克斯,东芝和阿尔卡特这样的世界知名品牌。其实,客户是否是海外的企业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正视工业设计对于企业的价值。国内像海尔这样的企业很早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设计部门,很多企业在竞争中也越来越认识到在同等价格和性能的基础上,工业设计会决定人们的选择。本土企业整体上还处于被迫接受的阶段,但是毕竟已经开始了实践。
中国工业设计未来力量
以上作品选自第二届(2003)工业设计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设计者来自全国较有代表性的30所院校2003级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
鸣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沈杰 提供资料
现代工业设计大事记
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成立,这所享誉整个20世纪的艺术和设计学校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五十年代,是工业设计开始复兴和迅猛发展的时期,产生了像雷蒙德·罗维(Raymond Loewy)这样的“万能设计师”。除了美国以外,意大利和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逐渐成为工业设计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1945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产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重量为30吨。
1946年,意大利设计师Corradino d’Ascanio设计的“ Vespa”摩托车投产。
1947年,艾德文·蓝德的“Polaroid(宝丽来)”相机投产;意大利汽车工业通过Pininfarina的“Cisitalia Coupe”登上世界汽车设计舞台。
1948年,马歇罗·尼佐利设计了颇具影响力的“Lexicon80”型打字机;同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低成本家具设计”比赛,其中依姆斯夫妇的系列座椅作品成为家具设计中的经典。
1949年,英国的世界第一台民用喷气式飞机“Havilland Comet”首航。
1950年,日本首台磁带式录音机由“TTK”(Sony)公司生产。
1952年,斯丹纳克·科维尔设计了引人注目的手持工具,是运用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先驱作品。
1955年,Sony公司生产出全世界第一台全晶体管收音机。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美国(JACK kILDY)生产出第一只微处理芯片——半导体集成电路。
1958年,Phlco尝试重新设计具有监视预选频道的正方盒子电视机。
1960年,Vwrner Panton设计出了影响深远的聚脂和纤维玻璃合成的椅子。
60年代,西方人普遍开始成飞机到国外旅行,电子产品的成本急剧下降,对汽车以及个人爱好的消费猛增,“保护消费者”开始发展成一种运动。
70年代,日本在电子、汽车、摩托车和造船业方面开始独占鳌头;意大利仍保持设计革新和哲学的主导地位。美国、英国、荷兰和西德开始新一轮影响广泛的手工艺工作室复兴。
1971年,Intel公司生产出了微型处理器。
1972年,Iain和Clive Sinclair设计了世界第一台便携式计算器;Jakob Jensen为B&O公司设计的“Beogram4000”型音响开始投产。
1973年,Philips公司出版了第一本产品风格手册。
1974年,Giorgio Giugiaro为大众汽车公司设计的GOLF汽车投产,成为欧洲当时最流行的大批量生产的汽车。
1978年,Sony设计出Walkman。
1981年,米兰的“孟菲斯”设计工作室成立,震撼了设计界,其典型代表作是其核心人物埃特·索托萨斯设计的“Casablanca”餐具架。
80年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设计和生产的过程;“后现代主义”设计兴起,追求环保的“绿色”设计开始发展壮大。
1984年,苹果公司生产出了Apple Mac个人电脑。
1985,Dride推出飞力普·斯达克设计的家具,随后使他迅速走红成为设计明星。
1988年,佳能和尼康开发出符合人体生理形态的135单反相机。
90年代之后,工业设计发展愈趋多元化,甚至兴起了诸如反科学、反技术等运动。同时工业设计也逐渐成为引领生活的时尚潮流指标,涌现了Marc Newson等年轻的设计明星。伦敦汇集了越来越多的有创造力的年轻设计师,渐渐成为新的“世界设计中心”;中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开始占领世界市场,从而带动中国工业设计的成长,国际设计界开始关注中国的工业设计力量,预计起将成为下一个“日本工业设计”。
后记
以设计兴国
文〉〉曾翰
1919年,德国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在德国魏玛建立魏玛建筑学校(Das Staatlich Bauhaus Weimar),这是由原来一所工艺学校和一所艺术学校合并而成的培养新型设计人才的学校,简称包豪斯。包豪斯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包豪斯在20世纪等同于现代主义建筑,这是一种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建筑学派。虽然包豪斯名为建筑学校,但在1927年之前并无建筑专业,只有纺织、陶瓷、金工、玻璃、雕塑、印刷等科目,所以格罗皮乌斯所倡导的这种建筑上的现代主义,直接影响到了他那些学习各种工业设计的学生,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基石也就此由建筑之上衍生出来。
也是这一年,一名年轻的法国插图师雷蒙德·罗维(Raymond Loewy)移居美国,也许他还没有想到在短短的几年后,自己会成为那个时代的耀眼明星,不过不是因为插画,而是通过将画在纸上的草图变成了美国人生活中的种种日常用品,比如汽车、桌椅、灯具等等,甚至还包括百万磅重的蒸汽机车、肯尼迪总统的“空军一号”和好彩牌香烟盒。罗维是工业设计界公认的先驱者,排在20世纪影响美国人的名人榜的第三位,1949年他的肖像出现在《时代》杂志的封面上,称之为:“设计家雷蒙德·罗维——他的流线型设计销售曲线”。罗维和他同时代的设计师们教会了制造商们,应该坚信产品的风格越好,销售的数量就越多。设计师的能力是促使产品销售曲线上升的动力,这一信念在战后的美国非常适合时宜,制造业的空前膨胀和工业设计的迅速成长相得益彰,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国力竞争中一路绝尘,遥遥领先。
50年代,随着战后的阵痛渐渐抚平,素有艺术传统和历史内涵的欧洲开始复兴,意大利和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丹麦、瑞典、芬兰、挪威等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工业设计作为复兴前沿。
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和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一贯以盛产极富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天才而闻名,相对于美国更自由的创作空间,激发了设计师们热情探索工业设计的种种可能性,正如米兰著名的设计小组“孟菲斯”的领军人物埃特·索托萨斯所言:“设计对我而言是探讨生活的一种方式,它是探讨社会、政治、爱情、食物,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归根结底,它是关于建立一种象征生活完美的乌托邦的或隐喻的方式。”正是几代意大利设计师的执着和挚热,让“意大利”成为继包豪斯之后,又一工业设计的代名词。
北欧国家的工业设计秉承了他们对家具、灯具、纺织品和日用品等有装饰艺术根基范畴的重视传统,形成了手工艺和设计融合一体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这种崇尚简约形态、精致工艺和柔顺几何造型的风格,正中其时西方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的下怀,逐渐成为有格调、高品质的代名词。因而,在这些工业资源相对弱势的北欧国家,产生了像诺基亚、B&O、宜家这样一些响当当的世界级大公司,正是有赖于独树一帜的本土工业设计。
50年代的日本工业产品因其跟风式的设计和低劣的质量而声名狼藉,因为他们的工业设计基本上就是从欧美的合作伙伴企业搜集而得的粗拙的复制品。但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欧美的制造商就再也不敢小觑他们。与欧洲大打设计明星牌的策略相反,日本的设计师往往是从属于企业的,并不为人知,公司则通过更多地生产自家设计师的产品来激发设计师的创作以报答设计师的忠诚。因此,日本产品在提高自身的质量和工艺的同时,积极的原创设计提升了它们的造型风格,风靡全球也就水到渠成。
再回头看中国的工业设计这20几年所走过的路,似乎有一些日本工业设计早期发展的影子,现在也该到抛弃一味大打低廉牌的时候了。不论是开展欧美式的设计造星运动,还是走日本式的企业发动机模式,对于中国正在从事或准备进入工业设计的年轻人来说,你们的机会已经来了!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