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刘琼雄 图〉〉胡渝江(除署名外)
有一段轶闻,在采访的时候,不同的场合里听到了两次:
2004年3月18日,德国汉诺威,具有“设计奥斯卡”之称的2004“iF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难得地、特意在大会上问起BenQ的人坐在哪里,因为他也很好奇地想看一看,这个一共拿了7个奖项的新品牌的设计师是怎样的?
这个故事其实是有多重的意思。一,这个品牌比较新鲜,它的设计师也还比较新鲜;二,它们在工业设计上有数量较多的创意作品;三,它以初生牛犊的身份,开始挤上了前台。
最后,它竟然还是一个由华人组成的设计团队。
接下来又有一个更新鲜的:
7月5日,美国《商业周刊》的封面标题为“Hot Design”,谈的也是关于设计,而且这期还有史以来第一次把一台显示器作为封面主角。需要说明一下,这台显示器就是BenQ的液晶显示器FP783。在封面上可以看到一个独特的蝶翼底座,青瓷质感,简约,似有几许东方禅风。这个设计不但改变了显示器的呈放方式,还能节约了运输的空间和成本。
这些确实是一种殊荣。因为它们表明着华人设计,而且是最难的工业设计,开始在欧洲和美国都获得了一定的地位。
以下这个也是不容忽视——
2004年的“iF中国设计大奖”,BenQ有15款产品获奖。其中手机和数码相机各有一款进入只有10个名额的“TOP Selection”首选名单。
为何万般宠爱于一身?王千睿,这个讲话语速很快、生于1966年的、BenQ数码时尚设计中心设计总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下意识地带着顽皮的口吻说,“我们运气好!”
王千睿在欧洲呆过好多年,在德国受教育,曾经是保时捷的车体设计师。在他领导的BenQ的数码时尚设计中心里,一半以上的人也都有跨越中西的文化背景。能够融合东西方,以东方人的审美经验展现西方现代设计风格,或许就是他们的特点。
例如他们把抒发文人自由意志的中国草书,放在笔记本金属质感的上盖;把悬挂于文人腰际用以趋吉避凶的玉器,融入到手机的设计中……以设计沟通“东方的心灵”与“西方的灵魂”,用“理性”的元素营造“感性”的生活……所谓“两元相容”成为王千睿他们提出的一个比较具体的设计理念。
数码时尚设计中心是个年轻的团队,成立仅两年。目前有成员70人,这个人数还包括了在苏州的设计中心员工。他们平均年龄30岁左右,全部都是华人。除了一位是外籍。还是个会说汉语的马来西亚人,部门的名称从过去的“工业设计中心”到现在的“数码时尚设计中心”(英文名是Lifestyle Design Center),标志着从功能部门变成了策略部门。而从2005年起,数码时尚设计中心计划在全球布局后将规模扩展到200人左右。
“我们希望将产品设计反映当时在生活形态与趋势上,让产品不再只是用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品味的象征。”王千睿这样说。
他们有些独特的方式,比如固定地派人到巴黎、米兰、纽约、东京这样的时尚中心去收集包括时装、建筑、音乐、汽车等最新潮流动向,并和几家国际时尚趋势研究机构合作。这在IT企业中并不多见。
至于平时工作方针:“我们每个周五都有特别的主题活动,与设计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例如我们会搞个‘夏日夏威夷’,然后大家都穿花衣服来上班,还要写一首诗;不久前又做过每个人对自己的办公环境的设计竞赛;有次活动要求大家穿有特色的丝袜,男女都一样,很多路上很远的同事不好意思就到了公司附近才敢穿上……”王千睿说起设计中心的同事,就眉飞色舞。
数码时尚设计中心在台北的基湖大楼13楼,几乎占据整幢最好的楼层,宽大的玻璃窗,空间舒适。这里也是公司最高的禁地,一般员工不能从这里进出,必须从其他楼层的专用梯才能进入。楼上是董事长办公室,楼下是全球品牌办公室,这也是特意的安排,让董事长与品牌行销人员,能随时与设计团队最近距离的沟通。
由于在iF设计大赛中的优异表现,现在已有国外的很多知名设计院校的学生要求到BenQ数码时尚设计中心来实习。让人听来,势头很猛喔。
有比较明确的设计理念,也是BenQ的一个特点。“两元相容”这个设计理念就是建立在国际化的平台上的,下面是王千睿对它的阐释:
“设计是一种两元的整合,东方与西方、理性与感性、人文与科技、传统与前卫、有机与几何、简约与奢华……就像为产品寻找一个‘最适切的温度’一样,两元相容(Meeting the opposite)不是相加除以二的妥协或是没个性,而是寻找一个最适当的‘平衡点’。”
“我们的设计要掌握全球趋势在这极冷与极热的两端游走,就像布波族的兼具布尔乔亚与波希米亚、游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网路生活、以及在整合的观念下并存的多元文化,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是‘温暖的简约风格’。”
“两元相容具有相当高的挑战性,她的结果好坏立判,但是也因为这样,可以走出一条别人很难学习、模仿的独特之路。”
华人的国际设计
城市画报:获奖是对设计师的肯定,今年你们的奖项颇丰富,你觉得那些见多识广的评委看中BenQ的是什么?
王千睿:德国和美国的奖方向都不一样,但一般认为一个好的设计,是应该为使用者解决了问题的,而不是只有一个漂亮的外观就可以。我想评委们认同我们的设计是因为我们在感性上提出了一些看法,表达出了内涵,同时在理性上也消费者的使用模式提供了贴心的设计。
城市画报:你们的团队是如何运作的?
王千睿 :我们在公司里是扮演垂直整合的角色。在组织架构中,有专门从事消费生活型态与趋势研究的团队,从美感经验、使用情境、用户行为等层面的调查,寻找消费者对产品理性与感性的需求与期待;有团队专注在消费者的产品操作行为,与人机界面;其他各Team的分工还包括 :负责电脑辅助设计与设计沟通平台 ;从事通常所说的Industrial Design(工业设计)工作;寻找新的材质与新的表面处理方式;透过不同的媒介载体与内容形式,为产品说故事,与顾客沟通设计理念 ;为新的产品设计样式打造模型;设计各种产品配件,用心于产品周边的细节,提升产品整体魅力;以及从事设计管理,如标准色泽的制定,等等。
城市画报:听说你们跟菲力浦·斯塔克也有合作?你们和国际设计先锋的接触是怎样的?
王千睿:设计师菲力浦·斯塔克(Philippe Starck)是主动找我们的,因为他感觉我们在产品后端的创意也做得非常好,发现我们的创意是串联了整个供应链,而欧美的创意都是局限在品牌和营销上,而我们在运输、仓储、安全性等等上也有很好的创意,这是我们的独特经验,我们知道在哪些环节做什么创意。斯塔克觉得这合作已很重要的,所以他积极地找我们合作。目前我们与国际设计大师的着手的还不多,但机会有很多,因为已经有很多重量级的设计公司跟我们建立了很好的联系,而且都是他们主动的。
城市画报:你如何评估目前你们的水平?你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和目标是什么?
王千睿:很难去定义我们的水平,但我们的表现至少在同行中会被当作是Top team。以前在欧美都认为中国人在设计领域应该还没达到这个层次,但现在欧美的媒体在对我们的报道时,都是用提醒的口吻告诉他们的设计师 :中国人快来了。他们认为中国人在工业设计上崛起的速度非常快。通常在iF设计大赛中能够拿到超过5个奖项的都是国际设计大牌的角色,所以现在有人把我们归到三星、索尼这个部分,意思是我们在设计专业方面对他们有潜在的竞争力。
而我们要创造的是一个属于华人与东方的设计风格,并成为华人与东方设计趋势与潮流的领导者。
城市画报:你们的设计中许多是从生活中来的,比如液晶显示器像手提包,数码相机像口红,MP3像老式收音机或首饰……这些外型都有点点“嫁接”的意味,你们是否也会做出一些超越经验的设计?例如在视觉上做一些有创造和突破性的作品?
王千睿:从符号学的观念来讲,这样的传递信息方式是大家最容易接受的。我们强调生活形态,因此通过生活周围的元素来表达。苹果的一些设计也是来自向日葵、水母……设计并不代表就要弄出一个完全抽象的东西来,灵感来自器物、大自然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不是来自另一个IT产品。我们会请营销人员去跟使用者讲述产品设计背后的故事和生活观念,使他们能够更加有亲近感。这其实也是“两元相容”的一个表现:用设计语言来为产品说故事。回归人本设计,必须找到自己的发言位置。
有一段轶闻,在采访的时候,不同的场合里听到了两次:
2004年3月18日,德国汉诺威,具有“设计奥斯卡”之称的2004“iF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难得地、特意在大会上问起BenQ的人坐在哪里,因为他也很好奇地想看一看,这个一共拿了7个奖项的新品牌的设计师是怎样的?
这个故事其实是有多重的意思。一,这个品牌比较新鲜,它的设计师也还比较新鲜;二,它们在工业设计上有数量较多的创意作品;三,它以初生牛犊的身份,开始挤上了前台。
最后,它竟然还是一个由华人组成的设计团队。
接下来又有一个更新鲜的:
7月5日,美国《商业周刊》的封面标题为“Hot Design”,谈的也是关于设计,而且这期还有史以来第一次把一台显示器作为封面主角。需要说明一下,这台显示器就是BenQ的液晶显示器FP783。在封面上可以看到一个独特的蝶翼底座,青瓷质感,简约,似有几许东方禅风。这个设计不但改变了显示器的呈放方式,还能节约了运输的空间和成本。
这些确实是一种殊荣。因为它们表明着华人设计,而且是最难的工业设计,开始在欧洲和美国都获得了一定的地位。
以下这个也是不容忽视——
2004年的“iF中国设计大奖”,BenQ有15款产品获奖。其中手机和数码相机各有一款进入只有10个名额的“TOP Selection”首选名单。
为何万般宠爱于一身?王千睿,这个讲话语速很快、生于1966年的、BenQ数码时尚设计中心设计总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下意识地带着顽皮的口吻说,“我们运气好!”
王千睿在欧洲呆过好多年,在德国受教育,曾经是保时捷的车体设计师。在他领导的BenQ的数码时尚设计中心里,一半以上的人也都有跨越中西的文化背景。能够融合东西方,以东方人的审美经验展现西方现代设计风格,或许就是他们的特点。
例如他们把抒发文人自由意志的中国草书,放在笔记本金属质感的上盖;把悬挂于文人腰际用以趋吉避凶的玉器,融入到手机的设计中……以设计沟通“东方的心灵”与“西方的灵魂”,用“理性”的元素营造“感性”的生活……所谓“两元相容”成为王千睿他们提出的一个比较具体的设计理念。
数码时尚设计中心是个年轻的团队,成立仅两年。目前有成员70人,这个人数还包括了在苏州的设计中心员工。他们平均年龄30岁左右,全部都是华人。除了一位是外籍。还是个会说汉语的马来西亚人,部门的名称从过去的“工业设计中心”到现在的“数码时尚设计中心”(英文名是Lifestyle Design Center),标志着从功能部门变成了策略部门。而从2005年起,数码时尚设计中心计划在全球布局后将规模扩展到200人左右。
“我们希望将产品设计反映当时在生活形态与趋势上,让产品不再只是用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品味的象征。”王千睿这样说。
他们有些独特的方式,比如固定地派人到巴黎、米兰、纽约、东京这样的时尚中心去收集包括时装、建筑、音乐、汽车等最新潮流动向,并和几家国际时尚趋势研究机构合作。这在IT企业中并不多见。
至于平时工作方针:“我们每个周五都有特别的主题活动,与设计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例如我们会搞个‘夏日夏威夷’,然后大家都穿花衣服来上班,还要写一首诗;不久前又做过每个人对自己的办公环境的设计竞赛;有次活动要求大家穿有特色的丝袜,男女都一样,很多路上很远的同事不好意思就到了公司附近才敢穿上……”王千睿说起设计中心的同事,就眉飞色舞。
数码时尚设计中心在台北的基湖大楼13楼,几乎占据整幢最好的楼层,宽大的玻璃窗,空间舒适。这里也是公司最高的禁地,一般员工不能从这里进出,必须从其他楼层的专用梯才能进入。楼上是董事长办公室,楼下是全球品牌办公室,这也是特意的安排,让董事长与品牌行销人员,能随时与设计团队最近距离的沟通。
由于在iF设计大赛中的优异表现,现在已有国外的很多知名设计院校的学生要求到BenQ数码时尚设计中心来实习。让人听来,势头很猛喔。
有比较明确的设计理念,也是BenQ的一个特点。“两元相容”这个设计理念就是建立在国际化的平台上的,下面是王千睿对它的阐释:
“设计是一种两元的整合,东方与西方、理性与感性、人文与科技、传统与前卫、有机与几何、简约与奢华……就像为产品寻找一个‘最适切的温度’一样,两元相容(Meeting the opposite)不是相加除以二的妥协或是没个性,而是寻找一个最适当的‘平衡点’。”
“我们的设计要掌握全球趋势在这极冷与极热的两端游走,就像布波族的兼具布尔乔亚与波希米亚、游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网路生活、以及在整合的观念下并存的多元文化,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是‘温暖的简约风格’。”
“两元相容具有相当高的挑战性,她的结果好坏立判,但是也因为这样,可以走出一条别人很难学习、模仿的独特之路。”
华人的国际设计
城市画报:获奖是对设计师的肯定,今年你们的奖项颇丰富,你觉得那些见多识广的评委看中BenQ的是什么?
王千睿:德国和美国的奖方向都不一样,但一般认为一个好的设计,是应该为使用者解决了问题的,而不是只有一个漂亮的外观就可以。我想评委们认同我们的设计是因为我们在感性上提出了一些看法,表达出了内涵,同时在理性上也消费者的使用模式提供了贴心的设计。
城市画报:你们的团队是如何运作的?
王千睿 :我们在公司里是扮演垂直整合的角色。在组织架构中,有专门从事消费生活型态与趋势研究的团队,从美感经验、使用情境、用户行为等层面的调查,寻找消费者对产品理性与感性的需求与期待;有团队专注在消费者的产品操作行为,与人机界面;其他各Team的分工还包括 :负责电脑辅助设计与设计沟通平台 ;从事通常所说的Industrial Design(工业设计)工作;寻找新的材质与新的表面处理方式;透过不同的媒介载体与内容形式,为产品说故事,与顾客沟通设计理念 ;为新的产品设计样式打造模型;设计各种产品配件,用心于产品周边的细节,提升产品整体魅力;以及从事设计管理,如标准色泽的制定,等等。
城市画报:听说你们跟菲力浦·斯塔克也有合作?你们和国际设计先锋的接触是怎样的?
王千睿:设计师菲力浦·斯塔克(Philippe Starck)是主动找我们的,因为他感觉我们在产品后端的创意也做得非常好,发现我们的创意是串联了整个供应链,而欧美的创意都是局限在品牌和营销上,而我们在运输、仓储、安全性等等上也有很好的创意,这是我们的独特经验,我们知道在哪些环节做什么创意。斯塔克觉得这合作已很重要的,所以他积极地找我们合作。目前我们与国际设计大师的着手的还不多,但机会有很多,因为已经有很多重量级的设计公司跟我们建立了很好的联系,而且都是他们主动的。
城市画报:你如何评估目前你们的水平?你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和目标是什么?
王千睿:很难去定义我们的水平,但我们的表现至少在同行中会被当作是Top team。以前在欧美都认为中国人在设计领域应该还没达到这个层次,但现在欧美的媒体在对我们的报道时,都是用提醒的口吻告诉他们的设计师 :中国人快来了。他们认为中国人在工业设计上崛起的速度非常快。通常在iF设计大赛中能够拿到超过5个奖项的都是国际设计大牌的角色,所以现在有人把我们归到三星、索尼这个部分,意思是我们在设计专业方面对他们有潜在的竞争力。
而我们要创造的是一个属于华人与东方的设计风格,并成为华人与东方设计趋势与潮流的领导者。
城市画报:你们的设计中许多是从生活中来的,比如液晶显示器像手提包,数码相机像口红,MP3像老式收音机或首饰……这些外型都有点点“嫁接”的意味,你们是否也会做出一些超越经验的设计?例如在视觉上做一些有创造和突破性的作品?
王千睿:从符号学的观念来讲,这样的传递信息方式是大家最容易接受的。我们强调生活形态,因此通过生活周围的元素来表达。苹果的一些设计也是来自向日葵、水母……设计并不代表就要弄出一个完全抽象的东西来,灵感来自器物、大自然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不是来自另一个IT产品。我们会请营销人员去跟使用者讲述产品设计背后的故事和生活观念,使他们能够更加有亲近感。这其实也是“两元相容”的一个表现:用设计语言来为产品说故事。回归人本设计,必须找到自己的发言位置。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