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看两年前的在央视被叫停的电视剧《走向共和》,趁着这阵的"冬歇期",我也看了有二十多集,总的感觉是拍的相当不错,因为它有一个足以掩盖所有可能的缺点的优点——客观。不少感受,不吐不快:
一、关于李鸿章。其实关于李鸿章,争议非常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以前在教科书中对他形象的着意丑化(汉奸、卖国贼、刽子手)无疑是极端偏颇,不合史实的。从早年的书生从戎率淮军平乱有功,到后来大办洋务以自强,直至最后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覆灭而议和,李在当时无不是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他是科举出身而又有带兵实业的经历,因此他深知中国传统士子夸夸其谈言必道德的风尚的弊端,而表现出了惊人的实干家的才干。他的悲剧在于他是一个腐朽体制下的没落帝国的中流砥柱,延长它的生命是压抑新生的先进事物,缩短它的生命又成了中华民族的"无能"败类。正如梁启超所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他还说:"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二、关于孙中山。在官方的宣传中,他几乎被描述成了圣人的形象;而在一些所谓野史网友文章中,又成了不识时务的激进分子。本剧对孙中山还是做了较为全面的表现,对他的一些缺点也没有隐匿:有些过分的理想主义倾向,发动二次革命的盲目,急躁的脾气和后来的刚愎自用,以及组建中华革命党时违背自由平等的原则而与黄兴的分道扬镳……但是,正是有了这些,才使这个人物更加丰满真实。提一点,就是他对自己理想的热情和执着,让我极为感动,有网友对他思想境界高度表示怀疑,而我觉得当一个人把全部精力致力于自己的信仰时,做出这些"圣徒"般的举动并不奇怪;黄兴出走后,出于对他的尊敬,并没有成立新的党派,保持了党的完整也是证明。毕竟,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而非政客。
三、关于袁世凯、慈禧等人人物,剧中也做了较为适度的描写,如袁世凯的圆滑强干、首鼠两端和知人善用;慈禧则是目光短浅奢靡浮华,不过也能作一些开明之举。由于没有看完,以后再说。
四、中国近代史是一锅大杂烩,各种思潮各种主张层出不穷,中国有着2000多年专制的皇权统治并且领域广大,再加上社会急剧的变化更是导致了当时社会的纷繁复杂,直到现在我们也很难论断到底哪一条路更适合我们,因此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历史人物是走下一步前所应该做的。历史是相似的,我们并不能排除重蹈覆辙的可能,事实上,已经出现某些对应的端倪,例如,闭关锁国-亚非拉小朋友手拉手,"大清……不能乱"-稳定压倒一切,戊戌变法-64,洋务运动-改革开放,义和团-?^_^
五、中国的国民性的问题。一小段历史反映出不少东西,有一些感受
1,虚伪,极端的虚伪。
如果对中国人劣根性作最简洁的概括,这一条是不能少的。欺上瞒下;明火暗刀;满口仁义道德,实则污秽龌龊;死要面子活受罪,生前省吃俭用,为的是死后的体体面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在于儒家的这套思想。首先它否定了人欲望的合理性,要我们"存天理,灭人欲";然后它极端地强调道德观念,告诉我们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杀生以成仁",要"克己复礼",无此,人便与牲畜无异……孔老夫子提出自己观点的初衷大概是让"君子"可以通过此来修身养性,完善和提高自己,继而实现社会的"大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君子"的概念在孔老夫子,指的是有"一定身份地位"且品德高尚的人,并不是指所有人。因此,当他的学说作为唯一的标准在整个社会强制普及开来时,就出现了这样严重的问题:由于它本质上是压制人的正常欲望的,绝大多数读书人都不可能完全遵守这一套如此严格苛刻的标准,更勿论普通民众!然而,不遵守的后果是严重的,是不"仁"、无"礼"的。没有办法,违心的接受,表面的拥护是唯一的选择!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占大多数的民众骨子里并不相信和拥护这一套学说,他们宁愿去相信给他们能带来实际好处的权势和金钱甚至玉皇大帝财神爷,但是,皇权族权以及社会舆论使得他们又不得不遵守它,这就造成了人们的言行不一、言不由衷,造成了中国社会的事情从来都是说一套做一套的虚假现象;而另一方面,少数真诚接受而且的确以这个学说来要求自己的读书人大部分成为迂腐的毫无客观评判事物能力的书呆子,他们言必孔孟、行必仁义,只能是于国于家无益,另一部分则在灰心失望之余归隐于野或市了。可以说,中国人的虚伪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它可以让任何一个团体安于现状,让任何轰轰烈烈的变革流于形式,让任何优秀的事物腐臭变质!许多儒家的修身治学思想自然是好的,我赞成保留承传,但关键的问题不在这里。
2,内斗的残酷。
内部的不和和竞争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团体都是存在的,但程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正常情况下,这种争斗应该是有节制的,在整个国家受到威胁时是会被弱化的;而在中国,这种争斗是无节制的,你死我活的,无限放大的。更严重的是,很多时候这并不是双方的个人品德不够好,而是我们文化圈的一种挥之不去的病毒。剧中翁同和与李鸿章的争斗就极为典型。如柏杨所写,"像报纸上说的:以色列国会里吵起来了,不得了啦,三个人有三个意见。但是,却故意抹杀一件事情,一旦决定了之后,却是一个方向,虽然吵得一塌糊涂,外面还在打仗,敌人四面包围,仍照旧举行选举!在我们中国,三个人同样有三个意见,可是,跟以色列不一样的是,中国人在决定了之后,却是三个方向。"一个说法是如果乔丹在我们某支球队也必被埋没,因为大家即使互相拆台使球队一塌糊涂,也不会容忍围绕一个天才而获得胜利。这种情况的产生似乎不难理解,这和中国的地理环境似乎有关;历史上,中华文化附近并没有其他强有力的与之匹敌的文化的威胁,这给自诩"中土之国"的人们以无比的起码是文化上的优越感,对外敌以"抚"为主,而其对内部势力的威胁的关注远远超过那些"蛮夷之邦"。
3,泛道德观念。
无论什么情况下,中国人极喜欢以道德的眼光评价任何问题。评价一个人,大凡中国人都喜欢用"这个人是好人"或"他是个坏蛋"之类的道德化的标签,而不管他的所作所为给我们带来哪些实际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完全没有客观的评价。而不幸的是,道德这种人为规定、人为定义的、虚的东西是不存在客观的可操作的标尺的,同样一件事情在A说来是光荣道德的事情,在B的口中却成了野蛮败坏的骇人之举;事实是有些事情的确是难分轩轾,客观的斟酌分析是最需要的,然而它却被无谓的争论取代了。这样在中国,人们在做某件事情或评价某件事情的时候,实际的利弊往往被置之一边,去占领道德的致高点成了最为要紧的事情!为什么李鸿章是卖国贼啊,因为他不去主动迎战,力主议和,失我民族气节;为什么国民政府是反动政府啊,因为它在民族危亡之际,还想"安内",坏我民族大义;为什么义和团是伟大的农民运动啊,因为它奋起反抗列强,显我国民血性;为什么毛的建国政策完败仍是可以原谅的啊,因为他的本意是好的,出于人民利益的考虑……这就是我们的逻辑,或者说我们思考的出发点。如此这般,真不知何时我们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4,流氓跟君子。
绝大多中国人都尊敬君子,鄙夷流氓,可惜的是流氓的额头上并没有流氓的标签,况且流氓也是分为三六九等的;而上边提到的1、2、3条往往给流氓的掩饰提供了再好不过的土壤,君子本应该得到的优势——民心——不复存在,大家都成了平起平坐的君子了!而在本质上,流氓是破坏性的,君子是建设性的,我们都知道哪一个操作起来更为容易、更为强力;结果不难预料,几乎(如果不是全部)总是前者击败后者,或者资深流氓击败一般流氓而得到实际的统治权。认识到这些,孙中山最后思想的一些变化如加强党内集权的程度也是n次失败后的无奈之举。
剧中,中山先生说"……有人说'老百姓素质低,不可实行民权',这就跟'孩子不识字,所以不能上学'的说法一样荒唐可笑嘛";道理并不难懂,荒唐可笑的是荒唐可笑的言论重复了仅仅一百遍就成了真理了。
一、关于李鸿章。其实关于李鸿章,争议非常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以前在教科书中对他形象的着意丑化(汉奸、卖国贼、刽子手)无疑是极端偏颇,不合史实的。从早年的书生从戎率淮军平乱有功,到后来大办洋务以自强,直至最后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覆灭而议和,李在当时无不是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他是科举出身而又有带兵实业的经历,因此他深知中国传统士子夸夸其谈言必道德的风尚的弊端,而表现出了惊人的实干家的才干。他的悲剧在于他是一个腐朽体制下的没落帝国的中流砥柱,延长它的生命是压抑新生的先进事物,缩短它的生命又成了中华民族的"无能"败类。正如梁启超所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他还说:"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二、关于孙中山。在官方的宣传中,他几乎被描述成了圣人的形象;而在一些所谓野史网友文章中,又成了不识时务的激进分子。本剧对孙中山还是做了较为全面的表现,对他的一些缺点也没有隐匿:有些过分的理想主义倾向,发动二次革命的盲目,急躁的脾气和后来的刚愎自用,以及组建中华革命党时违背自由平等的原则而与黄兴的分道扬镳……但是,正是有了这些,才使这个人物更加丰满真实。提一点,就是他对自己理想的热情和执着,让我极为感动,有网友对他思想境界高度表示怀疑,而我觉得当一个人把全部精力致力于自己的信仰时,做出这些"圣徒"般的举动并不奇怪;黄兴出走后,出于对他的尊敬,并没有成立新的党派,保持了党的完整也是证明。毕竟,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而非政客。
三、关于袁世凯、慈禧等人人物,剧中也做了较为适度的描写,如袁世凯的圆滑强干、首鼠两端和知人善用;慈禧则是目光短浅奢靡浮华,不过也能作一些开明之举。由于没有看完,以后再说。
四、中国近代史是一锅大杂烩,各种思潮各种主张层出不穷,中国有着2000多年专制的皇权统治并且领域广大,再加上社会急剧的变化更是导致了当时社会的纷繁复杂,直到现在我们也很难论断到底哪一条路更适合我们,因此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历史人物是走下一步前所应该做的。历史是相似的,我们并不能排除重蹈覆辙的可能,事实上,已经出现某些对应的端倪,例如,闭关锁国-亚非拉小朋友手拉手,"大清……不能乱"-稳定压倒一切,戊戌变法-64,洋务运动-改革开放,义和团-?^_^
五、中国的国民性的问题。一小段历史反映出不少东西,有一些感受
1,虚伪,极端的虚伪。
如果对中国人劣根性作最简洁的概括,这一条是不能少的。欺上瞒下;明火暗刀;满口仁义道德,实则污秽龌龊;死要面子活受罪,生前省吃俭用,为的是死后的体体面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在于儒家的这套思想。首先它否定了人欲望的合理性,要我们"存天理,灭人欲";然后它极端地强调道德观念,告诉我们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杀生以成仁",要"克己复礼",无此,人便与牲畜无异……孔老夫子提出自己观点的初衷大概是让"君子"可以通过此来修身养性,完善和提高自己,继而实现社会的"大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君子"的概念在孔老夫子,指的是有"一定身份地位"且品德高尚的人,并不是指所有人。因此,当他的学说作为唯一的标准在整个社会强制普及开来时,就出现了这样严重的问题:由于它本质上是压制人的正常欲望的,绝大多数读书人都不可能完全遵守这一套如此严格苛刻的标准,更勿论普通民众!然而,不遵守的后果是严重的,是不"仁"、无"礼"的。没有办法,违心的接受,表面的拥护是唯一的选择!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占大多数的民众骨子里并不相信和拥护这一套学说,他们宁愿去相信给他们能带来实际好处的权势和金钱甚至玉皇大帝财神爷,但是,皇权族权以及社会舆论使得他们又不得不遵守它,这就造成了人们的言行不一、言不由衷,造成了中国社会的事情从来都是说一套做一套的虚假现象;而另一方面,少数真诚接受而且的确以这个学说来要求自己的读书人大部分成为迂腐的毫无客观评判事物能力的书呆子,他们言必孔孟、行必仁义,只能是于国于家无益,另一部分则在灰心失望之余归隐于野或市了。可以说,中国人的虚伪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它可以让任何一个团体安于现状,让任何轰轰烈烈的变革流于形式,让任何优秀的事物腐臭变质!许多儒家的修身治学思想自然是好的,我赞成保留承传,但关键的问题不在这里。
2,内斗的残酷。
内部的不和和竞争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团体都是存在的,但程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正常情况下,这种争斗应该是有节制的,在整个国家受到威胁时是会被弱化的;而在中国,这种争斗是无节制的,你死我活的,无限放大的。更严重的是,很多时候这并不是双方的个人品德不够好,而是我们文化圈的一种挥之不去的病毒。剧中翁同和与李鸿章的争斗就极为典型。如柏杨所写,"像报纸上说的:以色列国会里吵起来了,不得了啦,三个人有三个意见。但是,却故意抹杀一件事情,一旦决定了之后,却是一个方向,虽然吵得一塌糊涂,外面还在打仗,敌人四面包围,仍照旧举行选举!在我们中国,三个人同样有三个意见,可是,跟以色列不一样的是,中国人在决定了之后,却是三个方向。"一个说法是如果乔丹在我们某支球队也必被埋没,因为大家即使互相拆台使球队一塌糊涂,也不会容忍围绕一个天才而获得胜利。这种情况的产生似乎不难理解,这和中国的地理环境似乎有关;历史上,中华文化附近并没有其他强有力的与之匹敌的文化的威胁,这给自诩"中土之国"的人们以无比的起码是文化上的优越感,对外敌以"抚"为主,而其对内部势力的威胁的关注远远超过那些"蛮夷之邦"。
3,泛道德观念。
无论什么情况下,中国人极喜欢以道德的眼光评价任何问题。评价一个人,大凡中国人都喜欢用"这个人是好人"或"他是个坏蛋"之类的道德化的标签,而不管他的所作所为给我们带来哪些实际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完全没有客观的评价。而不幸的是,道德这种人为规定、人为定义的、虚的东西是不存在客观的可操作的标尺的,同样一件事情在A说来是光荣道德的事情,在B的口中却成了野蛮败坏的骇人之举;事实是有些事情的确是难分轩轾,客观的斟酌分析是最需要的,然而它却被无谓的争论取代了。这样在中国,人们在做某件事情或评价某件事情的时候,实际的利弊往往被置之一边,去占领道德的致高点成了最为要紧的事情!为什么李鸿章是卖国贼啊,因为他不去主动迎战,力主议和,失我民族气节;为什么国民政府是反动政府啊,因为它在民族危亡之际,还想"安内",坏我民族大义;为什么义和团是伟大的农民运动啊,因为它奋起反抗列强,显我国民血性;为什么毛的建国政策完败仍是可以原谅的啊,因为他的本意是好的,出于人民利益的考虑……这就是我们的逻辑,或者说我们思考的出发点。如此这般,真不知何时我们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4,流氓跟君子。
绝大多中国人都尊敬君子,鄙夷流氓,可惜的是流氓的额头上并没有流氓的标签,况且流氓也是分为三六九等的;而上边提到的1、2、3条往往给流氓的掩饰提供了再好不过的土壤,君子本应该得到的优势——民心——不复存在,大家都成了平起平坐的君子了!而在本质上,流氓是破坏性的,君子是建设性的,我们都知道哪一个操作起来更为容易、更为强力;结果不难预料,几乎(如果不是全部)总是前者击败后者,或者资深流氓击败一般流氓而得到实际的统治权。认识到这些,孙中山最后思想的一些变化如加强党内集权的程度也是n次失败后的无奈之举。
剧中,中山先生说"……有人说'老百姓素质低,不可实行民权',这就跟'孩子不识字,所以不能上学'的说法一样荒唐可笑嘛";道理并不难懂,荒唐可笑的是荒唐可笑的言论重复了仅仅一百遍就成了真理了。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