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如下:

喜欢评弹完全是拜家人所赐。小时候的我是和外公外婆一起长大的。那时住在南京路边上,距离城隍庙不远。
外公生性豁达,喜爱交游,是城隍庙里面茶馆店的常客,也是一帮喝茶老头的头头。平日里早上悠哉游哉地喝喝茶,逛逛人民公园,下午在家看看书,不亦乐乎。是一个典型的甩手掌柜。
外婆作风麻利,要求严格,全家事无巨细都处于其监管之下。累了免不了和外公牢骚N句。好在外公门槛甚精,拿出老糊涂的样子,外婆说了半天总是一拳打在棉花之上,最后只得悻悻收兵。
老两口吵闹归吵闹,对于评弹的爱好却是惊人的一致。于是下三代里个个旁听评弹。我作为第三代,经常腆着小脸外公的小拖油瓶。书场也是没少去。天长日久,变成小书迷。别人家里代沟严重,三代人没啥共同兴趣。独我家在评弹这件事情上,举家皆听,无抢频道之累。
年纪大的人听评弹比较讲究唱腔,说某某是某某学生什么什么派等等。我年纪小,自是搞不懂这有些什么好。对唱之类的也不甚喜欢,觉得咿咿呀呀也听不大懂。最喜欢听大书也就是专门讲的那种。而书又以古典的小说为最好。那些故事本身曲折精彩,而经过口口相传,加入了许多的想象和刻画更是令人神往。数一些我听过的名段子吧:点击可以看相关介绍。
《描金凤》
《玉蜻蜓》
《白蛇传》
《大红袍》
《三笑》
《水浒》
《珍珠塔》
评弹的特色之一在于语言的幽默,如果没有幽默则评弹也就称不上算是评弹(注意,是幽默不是搞笑)。评弹善于用一个个小噱头活跃故事的情节。比如《白蛇传》中药店老板王永昌,招待许仙吃馄饨。此人颇为吝啬,生怕店里克扣他的馄饨,要算清楚一共上来多少个。但又不能明数,只能和许仙吃的凑数。许仙吃2个,他吃3个。许仙吃4个他吃1个。后来许仙竟然一下子吃了5个,他就只能喝一口汤水。寥寥数语,切中肯綮。幽默的把这个形象刻画出来。
说书说书,光说没有肢体语言。表现力是很有限的。说书人的手中有的只是三弦琵琶扇子还有方巾。任意的一样东西随时都能变成一件兵器、罗帕或者其他东西。同时,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也需要不同的表情来表现。说到这一点,我比较喜欢的是书坛的常青树吴君玉老先生。吴老先生说《水浒》里面的醉打蒋门神,尤其精彩。说到武松的时候双目炯炯,说道蒋门神的时候脸上横肉一道道波动,三角眼吊起,蒋门神恶霸一方的形象昭然于上。
图片如下:

吴君玉老先生在说书的现场
外公已经西去,外婆现在已经接近90高龄,但喜欢评弹的势头依然不减。风闻现在Pub林立的新天地里面有一个酒吧也开始有评弹表演。不过我想,那终究是点缀而已,真正的评弹活在书场中的老听客心里,活在曾经和老听客一道混听的小听客心里。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