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教授研发磁悬浮成果却遭有关方面冷淡对待

      艳阳天新闻中心 2004-7-30 9:42
上海老教授研发磁悬浮成果却遭有关方面冷淡对待

--------------------------------------------------------------------------------
2004/07/28

上海师范大学退休教授魏乐汉向记者透露了他的最新计划:做一条两公里长的轨道。“在这个长度上才能让列车达到极限速度”。理论上,他的磁悬浮速度已经超过现有的磁悬浮速度。在去年的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魏乐汉和他的“另类磁悬浮”让国内外专家大开眼界,一位从事磁悬浮研究多年的专家惊讶地对魏乐汉说:你的试验如果成功,岂不是羞辱了全世界的科学家! 

  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却是,魏乐汉和他的试验充满了“孤独感”:首先是来自外界的怀疑使魏乐汉“变”得“另类”;其次是做一条两公里长的轨道,按照魏乐汉的推算需要5000万元,“可钱一直是个大问题”,在他看来,一般企业也不会冒风险进行这种投资的。

  从专业内的高评价、磁悬浮事业的国际竞争力、创新将会带来的国家荣耀来看,魏乐汉不应该遭遇这种孤独。他所从事的试验工作并非一位退休老人在黄昏状态下的消遣和找乐。

  众所周知,不久前,磁悬浮刚刚在我国搅起一阵政治的、经济的、民族感情的漩涡,关于京沪铁路上轮轨还是上磁悬浮,以及上磁悬浮的话是上哪个国家的磁悬浮(包括日本)的种种争议,令几乎所有的国人心情复杂———磁悬浮关乎国家荣耀,这种荣耀不仅应当体现在中国有充分而绝对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来面对国外磁悬浮的投怀送抱,更应当体现在中国真正拥有国产的磁悬浮技术和优势上。

  而眼下,有一个老人在尝试着做这样的事:他花了20万元,用最便宜的材料把“另类磁悬浮“的真实版做了出来。且不论他的努力是不是哗众取宠,是否科学也需要科学的测试和权威的检验——可是他努力了,就应该得到热情的回应,就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据说,魏乐汉攻关的项目只是玩具磁悬浮,但是兴趣和玩具制造正是科技内在的巨大驱动力,谁能说他“没有复杂的供电系统,没有造价昂贵的线圈铁轨,使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的经验和优势,日后不可能成为“国家攻关”的“第一桶金”?

  魏乐汉的孤独难道不令人深思吗?有关方面应该改变一味拒绝的态度,在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之后,可以将魏乐汉的试验视为乃至接纳为中国磁悬浮研究攻关的一个组成部分,提供舆论、技术尤其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我们要知道,对民间创新的冷淡,会扼杀一个民族的创新热情,进而影响国家的创新竞争力。

  魏乐汉已接到了磁悬浮界的项级盛会———第18届国际磁悬浮列车和线型驱动大会的邀请,今年10月,“魏乐汉磁悬浮”将与德国和日本的磁悬浮同台竞技。这一消息令人产生了无穷的联想,但魏乐汉孤独的“民间身份”,恐怕仍是悬在他心中的一大遗憾。


中国青年报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