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kekekeke,今年暑假,从比利时的大学城鲁汶(荷语名Leuven/法语名Louvain)出发,一个人骑车在欧洲转了转,两个星期一共历经五国,总行程约1400公里。很有趣的经历。写出来,难免有疏漏差错,大家将就着看吧。咳咳咳咳。
骑行在别处 (1) -- 出行第一天
出发的日子是7月15日。早上睡了个懒觉,把几个包里的东西都最后检查一遍,装备看看还算齐全,只是没有买到自行车的专用地图,只有汽车公路图,应该好歹也可以找到路线,于是骑上车往南狂奔。
按照计划,前两天应该还在比利时境内。比利时分荷语区和法语区,鲁汶(Leuven)所处的荷语区在西部北,靠海,地势较平缓,以新兴产业为主,称佛莱芒区;法语区在东南部,多山,传统工业是主要经 济支柱,称瓦隆区。
从鲁汶往南,开始都在佛莱芒区内,沿国道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加之风景怡人,又是刚刚出发,所以自然精神百倍。渐渐进入瓦隆区,到达Namur,地势开始也只是略有起伏。看看地图,估计一下路程、 方向,决定先骑到Marche-en-Famenne。这样,第一天的总路程大概有120公里。
从Namur到Marche,已经没有自行车道,开始明显感觉到山势起伏。在Marche市内,沿着路标,在一座山顶找到Camping Site,名曰Camping Paola,交上240BEF(约5美元),便可找个地方搭 帐篷了。
初次搭帐篷,难免有些手忙脚乱,总算搭好,看看洗澡的地方,淋浴每五分钟40BEF,按我的习惯,不知要花多少钱了,反正明天要赶路,又会是一身汗,干脆不洗。
准备睡觉,却又发现自己犯了个大错误,居然忘了带垫子,恐怕要给冻死。唉,不管了,趁着身上还在冒汗,钻进睡袋,倒头就睡。
果不其然,凌晨三点多,真的被冻醒了。全身哆嗦,不禁想起一千年前学的《老山界》里要求背诵的那段,说是“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颇有共鸣。想想明天的山路,肯定也不会轻松。
骑行在别处 (2) -- 阿登山区
从Marche出发,便进入著名的阿登(Ardennes)山区。二战时,盟军曾与德军在此有过惨烈战斗。著名的电影《巴顿将军》便有许多素材取自此处。
平原地区感觉不明显,到了山区,负重便成了大问题,车后架上挂着两个包,身上背着一个80升的大包,没有自行车道,只好和汽车一起走盘山公路。看着一辆辆汽车从身边飞快驶过,倍感自己老牛破车的劣势。有时遇见一身轻松,骑着公路赛车的老头,竟也将我甩在后头。只好擦擦汗,再往前赶。下坡还好说,上坡就只能推着慢慢走,自己的帐篷睡袋背在身上,实在是累赘。空中不时有战斗机飞过,发出 隆隆的声音,大概是北约的军事基地就在附近吧。
阿登山区人烟稀少,在中午时经过一个小镇,想想还不算太饿,就没有停下。哪知一路上,好久都又不见餐馆,只有靠巧克力充饥。更要命的是车后的一个包不堪重负,与后架挂接处竟然断掉,临时抢修, 总算固定好,只得指望到了下个城市能够找人修修。
傍晚时分,弹尽粮绝,身上一滴水都没有了,总算望见Bastogne。
Bastogne不算大城,但在二战史上却很有名气。1944年底,德军包围此城,在寒冷的冬天,1944 年12月22日,德军向盟军发出最后通牒,盟军将领McAuliffe将军气壮山河的答道"Nuts!",拼死抵抗。后来,传说中的巴顿将军派军队支援,双方昏天黑地,死伤惨重,德军终于被迫撤退。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Bastogne的一个广场上,也停放着一辆美国二战时期的坦克。实在太饿,无暇顾及,找到一家快餐店,要了些炸鸡薯条之类,狼吞虎咽。
本地是法语区,几乎没有人会讲英文,问问店里的服务员,她也不会,但估计听懂了我的hotel, English之类的话,便找来张纸,写写划划,总算差不多明白。大概是说,城内有家旅店,里面有位Luc 先生,会讲英语,但是他只在晚六点前在店里。唉,难怪法语区不如荷语区发达。荷语区贩夫走卒都通英文,法语区却是如此景象。
自行车要修,不过,找到住宿的地方是当务之急。在城内到处逛,终于找到一家名叫Hotel du Sud 的,最简陋的单人间住一宿也要1500BEF(约30美元),没有办法,他们的老板会说英语,只好将就了。
一觉醒来,便去找修车的地方。在市内转了一大圈,只看见卖体育用品的,没看见修车的。只好按照路人的指示,去市外两公里处的一家自行车商店。
算我运气好,店里的老板不会英文,但他的一个懂英文的朋友正好来访,便和我聊了起来。据他说,当地人虽然对美国在二战时期的帮助很是感激,但对英语却不太感冒,可能是讲法语的人的共性吧。他听了我的骑行计划,大表支持,喊来店里的伙计,在包上钻孔打眼,又找来铁片东锉西锉,竟然差不多修好。想想自己带着帐篷睡袋,太麻烦了,不如和那个大背包一起寄回去,于是又找来一个大纸箱,在店里人的帮助下,七手八脚封好,晃晃悠悠找到邮局,寄回自己实验室。
一切打理停当,便又赶往卢森堡方向。
骑行在别处 (3) -- 山中小国卢森堡
从Bastogne到卢森堡仍然是山路,不过由于扔掉了大背包,加上自己有意识的估计一下地势,选择一下看起来平缓些的路线,虽然可能要多走许多弯路,但似乎是轻松了许多,带了指南针,也不会偏到哪里 去。
沿着长长的公路,和各种大小车辆一起爬上爬下,看看四周起伏的群山,还是颇有乐趣的。有次想抄近道,经过一片农田,却远远看见一条大狼狗狂奔而来,只好搬着车作盾牌,死死挡住,狼狗虽欺生,胆子却也不大,只好在离我两米远的地方绕来绕去,狂吠不止。我也只得不停搬动自行车和它周旋。狗的主人对此大概是屡见不鲜了,远远的慢慢走来,招呼着,狼狗只好悻悻的往回跑,却也颇不死心,不时 回头看两眼,此乏走狗是也。
到了傍晚时分,几场雨过后,金色的夕阳照在远远延伸的山路上,路况颇佳,心情也畅快,上坡下坡都有无限的乐趣。衣服慢慢被吹干,心中坦然。
从Arlon进入卢森堡,看到的是美丽的田野,漂亮的小房子点缀其间,这样一个小国,也是颇有童话色彩的。
卢森堡也是二战时期的重要战场,当时的盟军指挥部就建在这里,威名赫赫的巴顿将军也葬在卢森堡的群山中。今天,卢森堡已经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00年的人均GDP高达37,100美元。这里的传统工业是钢铁业,建于1911年的ARBED集团是欧洲第二,世界第四的钢铁巨头。据说新兴的银行业由于采取了比瑞士更为严密的保密系统,也吸引了无数的外国客户。卢森堡的法定货币是卢森堡法郎,和比利 时法郎等值,所以比郎也可在此通用。
穿过几个小城镇,终于到达卢森堡的首都卢森堡城。这是座落在山谷中的一座美丽城市,虽是小城,有些建筑却也颇为现代,主城区算是在山上,公园剧院购物区教堂一应俱全。不远处是一座红色的大桥,只有一个大拱,再无别的支撑,跨在两山之间,据说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在公园小憩片刻,便去寻找当地的青年旅馆。
虽然地图上没有标出,但看看路标,问问当地人,还是在山脚找到。交上720BEF(约15美元),便有了容身之地。比清华的本科生宿舍稍好,四个人一间房,高低床,有公用的水房,可以洗热水澡。吞下一个三明治,随手翻翻介绍当地的文化活动的小册子,盘算一下明天的行程,便又酣然入梦。
骑行在别处 (4) -- 特里尔
下一个目标是德国。先前一直是向南,现在从卢森堡城出发往北走,开始时找错了路,到了11号国道上,后来几经周折,终于转到一号国道,绕开山路,出了森林,在平坦的大道上狂奔,一路风景如画。
将近中午时分,一条大河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卢森堡和德国的界河--莫塞尔(Mosel)河了。青山秀水之间,桥的另一头,立着一面牌子,欧盟图案的中心,是“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我来到了一个伟大的国家。
山谷间莫塞尔河缓缓流过,蒙蒙的小雨中,沿河的车道穿行于树林之间。前方的市镇,是马克思的出生地特里尔(Trier)。忽然暴雨倾盆,赶到路边的McDrive解决午餐。雨过天晴,不多久便到了市中心。
特里尔是一座古城,于公元前16年由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建立。在戴奥里先大帝重组罗马帝国时,特里尔成为帝国西部的都城,统辖高卢,西班牙,日尔曼和不列颠地区。这里曾是西欧的中心。中国人知道特里尔,大抵是因为马克思。其实马克思出生后不久,全家就迁到别处了。马克思家的这处旧居已经改为博物馆,在Bruckenstrasse 10号,由于马克思名气太大,这条街的这一段又叫 Karl-Marx-Strasse。
博物馆里是马克思的生平介绍,陈列着各种版本的马恩著作,包括中国早年的《GCD宣言》印本。当然也有许多国家GCD领导人赠送的礼物,中国的是华国锋送的中间有马克思像的大瓷盘。房子里安静而凝重,不知马克思是否曾预见,他的思想,给这么多人带来过希望,激动和幻灭。
特里尔城东北的Porta Nigra,是特里尔古城的北门,高四层,建于公元2世纪,是罗马帝国在德国最重要的遗迹之一。后来和德国人交谈时,才了解到,在他们的心中,这才是特里尔最了不起的地方。
天色尚早,盘算着还可以骑几十公里,于是继续赶路。
骑行在别处 (5) -- 云中漫步
沿莫塞尔河往北,从特里尔到科布伦茨,称为Moseltal,是德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区。灵山秀水,天下独绝。
刚出特里尔,找错了路,沿着上坡转了一大圈,觉得不对,问问路人,才明白自己不小心骑到了山中小城Mertesdorf。于是返回,沿河边找到Moselradweg的标志,这是自行车专用的小道,正好欣赏一路美景.
沿河的山谷上,是大片的葡萄园,看过电影《云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s)的,可以想像一下其中的景象,只是这里的色调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要更清亮一些,不似电影中那么浓。据说这里的土质特别,土壤白天吸收热量,晚上再缓缓放出,造就了葡萄酒特有的醇香。虽然收获的时节还没到,但丰收的胜景已可预见。
沿河多雨,一路小雨不断,没雨的时候,也是在雾水中穿行。从自行车道换到国道,又从国道换回自行车道;从河的东岸骑到西岸,又骑回东岸;有时沿河有平地,于是可以深入葡萄园,或是穿过不知名的 小镇。云中漫步也就是这样吧。
傍晚时分,又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下了二十分钟,慢慢停下,看看天空,一边还是乌云,另一边,金色的阳光已从白云中透出。经过桥头,驻足观望,山谷中出现奇异的色彩,一道彩虹隐隐现出,接着是另一道更大的,片刻间,两道完整的彩虹,各具七色,跨于山谷之间,在依然蒙蒙的细雨中,发着美丽的光。我要说,这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美的景色。若有天堂,应也不过如此。
夜色已晚,腹中依然空空。慌不择路,到处找餐馆旅舍。9点多时,看见前方的一片小山坡上,似乎颇有几户人家。慢慢搜寻,一家土耳其餐馆还在开业。松口气,吃点东西,看看电视里,正在放德国足协杯柏林赫塔对拜仁慕尼黑,好久没看球了。
于是要了瓶Bitburger,慢慢看完。店主很热心,打电话给他的朋友,找到一家小旅馆。多么美好的一天啊!
骑行在别处 (6) -- 猪腿,一公斤
马不停蹄,一日骑到小城Cochem,入住青年旅馆。
在旅馆餐厅吃早点,餐桌上一位胖胖的中年男子突然问我“你们日本也吃牛排么?”“我可是中国人耶。”
他听说我是中国人,立时就来了精神,问这问那。原来他叫Uhing,就住在科布伦茨附近,这几天是带着女儿出来玩。他女儿才9、10岁的样子,英语却也颇流畅了。据说,这一带是不常看见中国人的,所以误认为我是日本人也就不奇怪了。和他们聊聊天,在市内转转,又独自上路。
从Cochem到科布伦茨,自行车路线总长51公里,路况不错,天气也好,所以只用了两个小时就骑到了。市内有座横跨莫塞尔河的大桥,旁边停着颇多游船,于是站在桥头,拍下几张照片。两人骑车过来,远远就和我打招呼,原来是Uhing父女俩,很是热情,要给我当导游。呵呵,真是好运气啊。
科布伦茨位于莫塞尔河和莱茵河的交汇处,于1822年成为普鲁士莱茵省的首都,两河的交汇点被称为Deutsches Eck(German Corner),有一座巨大的雕像,是纪念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建在高台上,虽然年代已久远的,却很是雄伟。拾级而上,俯瞰江面,左边是莫塞尔,右边是莱茵,自己仿佛置身于一条大船。据Uhing先生说,雕像虽然雄伟,但却有很多人要求将它毁掉,他们觉得这座建筑是日尔曼人战功的标志,在德国这样一个曾由极端民族主义统治,并让国民和世界受到巨大伤害的国家,这样的雕塑是不合宜的。
在离Deutsches Eck不远处,是一座小小的纪念物,由柏林墙的三块组成,两块上写着日期, “17.Juni 1953”,“9.November 1989”,这是1953年东德工人起义反抗政府和1989年柏林墙开放的日子。勇敢的德国人民,为了自由与繁荣,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中午时分,肚中空空,于是去吃饭。Uhing先生带路,骑出几公里,来到郊外一家名叫Maximilians 的漂亮餐馆,据Uhing先生介绍,这里的啤酒是自己酿制的,味道非常。我对啤酒兴趣一般,只是想吃肉。U hing先生便向我推荐Schweinshaxe,这是德国的特产,菜名后分明注着 ca. 1kg字样, 呵呵,是重达一公斤的大猪腿。
端上来了,比想像的还夸张,巨大的一只猪腿呈酱色,上面直直的竖插着刀叉,旁边是两个大饭团。爽!呼哧呼哧,吭哧吭哧,呼呼,哼哼,好吃好吃。
酒足饭饱,Uhing先生又主动买单。一面之缘,竟至如此,实在是不好意思啊。
辞别父女俩,继续赶路,沿莱茵河从科布伦茨往南的一段,名曰Rheintal,也是著名的风景区。在这条神奇河流经过的地方,有着无数的传说。《尼伯龙根的指环》便有不少取材于此。河流蜿蜒前行,沿途可见古老的城堡,立在山头。穿行此间,浮想联翩,王子与公主,惑人的女妖,邪恶的巫婆,机智的魔法师......这是一个神话的世界。
豪雨。虽然以前每天也要经历几场,但今天这么大的,还真很少见。全身上下都湿透了,鞋里全是水,身边一闪而过的汽车也溅起阵阵水花,雨却没有停下的迹象。过了传说中女妖居住的Loreley,看见一人打伞,忙上去问问,比比划划,算是知道附近就有,位置未知。再去找,又浪费了好久,未果。干脆豁出去,再往前骑一个小时。
总算在Kaub找到一家旅舍,脱下一吨重的鞋,倒掉里面的水。回味着大猪腿,得享此美味,淋点雨又算什么呢?
骑行在别处 (7) -- 古登堡与歌德
美因河与莱茵河汇合于美因茨,这里是西方活字印刷机的发明者古登堡的故乡。
从旅馆出发,觉得沿河太单调,干脆把地图扔在一边,自己摸索道路。穿过一些不知名的漂亮的小城镇,也许多花了一两个小时吧,绕来绕去,竟也找到。河的北岸是威斯巴登,南岸是美因茨。推车从桥上 慢慢走过,看看整个城市,是清亮空灵的。
爱书的人,是不会不去古登堡博物馆的。一个大厅里,工作人员轮流用德语和英语讲解演示活字印刷机的操作。旁边摆着大大小小,各种年代的印刷机。别的展厅,是各种古老的印刷物和印刷机,价值连城 的,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活字印刷本圣经,人称Gutenberg Bible。在介绍世界印刷史的展厅里,当然也少不了中国的毕升了,一座雕像上,他手拿印版,上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印刷术的发明,打破了教会对于知识的垄断,让不同的思想传播开来. 当人类的思想冲破樊篱时,伟大的时代开始了。不知若干年后,人们谈到今天的互联网,能否也有这样的回忆。
沿美因河,不太远处就是法兰克福。这是德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德唯一有摩天大楼的城市,人称 “德国的曼哈顿”。欧洲央行和德意志联邦银行,德意志商业银行的总部都设在这里,法兰克福国际机场也是欧洲最繁忙的航空港。离市区还有几公里,夕阳下远远便可望见摩天楼的尖顶。虽说法兰克福就在眼前,真要找到市区却也不容易,大概是所有大城市的共同点吧。沿着河岸找了很久,终于从一座桥上过去。
才是傍晚时分,街道上却已很冷清,间或看见几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聚在一起,或是奇装异服,身上纹得稀奇古怪的闲人在街头游走。在别的城市,见到路人,总是可以“Hello”两声,至少点头致意的, 法兰克福却不一样.迎面走来一群小青年,经过时习惯性的对他们“Hello” 一下,却只听见一阵嘻笑和阴阳怪气的几句叫声。夜色渐浓,心里第一次感到紧张,只想早点找个安稳的地方过夜。总算找到一家要价90马克的,在法兰克福算是便宜了。呼呼睡去。
法兰克福有全德最大的购物街Zeil。我对购物不太有兴趣,但歌德博物馆却不能不看。和马克思的旧居类似,也是一所大宅子,陈设着当时的家具。也有些反映当年风情的绘画和其他艺术品。走马观花的看看,却进来一大群亚洲的游客,乱哄哄的。反正今天的目标是海德堡,法兰克福的气氛,我不太喜欢,干脆上路。
骑行在别处 (8) -- 海德堡
离海德堡还有10多公里时,就可嗅到大学城的气味。傍晚时分,限速70的一条公路,一切都是井井有条的,突然冲来一辆敞蓬跑车,里面的年轻人开着大声的音乐,虎头虎脑的,做出几个夸张的动作,一下把路上所有的车都超过去,其他车里的人也不恼怒,都会心的笑了起来。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看看地图上,Neckar河横穿海德堡,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海德堡和哥廷根、图宾根、马堡一起,并称德国四大大学城。哲学,艺术,科学......大学城的名字是和人类的文明连在一起的。城东南不远处座落着著名的马克斯-普朗克原子物理研究所。西南方,是F-1大奖赛的霍根海姆赛道。能负笈于此,定是幸福的。
七点多时,Neckar河,海德堡就出现在眼前,惊艳。
金色的夕阳照着红色的古堡,Neckar河上波光粼粼,河北岸大片的草地上,人们正享受着这黄金的时光。城内到处贴着音乐节,美术展,哲学讲座之类的海报。学生们充满了活力,脸上带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这是古老而年轻的大学。海德堡的美,是不能拒绝的。
如此流连,夜色已深,才想起还要找旅馆。吃惊的是几乎所有的便宜旅馆都已客满。到处打听,路人也没有建议。直到深夜12点多,勉强找到一家,也没有单人房了,只好咬咬牙,独占一间双人房。
早上起来,便推着车去看古堡。那里也是德国药房/药剂学博物馆(Deutsches Apothekenmuseum) 的所在。
到了市中心过街时,绿灯竟只亮了5秒钟,我还在路中心,有轨电车却已开来。急急跳上车,想要避开,骑了两米,车轮却卡在铁轨里。直直的摔下来。电车从身边呼啸而过。捡回一条命,右腿却如麻木了一般。低头看见小腿骨结处血流不止。拿出块纱布,一瘸一拐走进路边的麦当劳,在洗手间里冲冲伤口,简单包扎一下,便出去找药房。天可怜见,还没到药房博物馆,自己先 进药房了。
这才明白德国遍地都是药房的好处,店里的阿姨特别热情,看看伤口,弄来些纱布消毒剂之类,忙了半天,差不多包扎好。唉,大热天,穿短裤都嫌太热,却要绑上这么个东西,惨。休息一会儿,站起来想动动,却也痛的不行,可能是轻度骨折吧。再多坐会儿,已是下午,不下决心不行,心中默念“没事没事”,推上车就往古堡走。
运动是最好的止痛剂,这话一点不假。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似乎也不那么痛了。慢慢找到城堡,参观博物馆,俯视Neckar河,又是一番景色。
离开时经过步行街,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小女孩,穿着民族服装。母亲带着笑,拉着手风琴,小女孩一边摇着铃鼓一边唱歌。一段之后,有人鼓掌,琴盒里也多多少少有了几个硬币。不多久,大概是维持市容的人来了,很严肃的说着什么,母亲也是在笑的,笑中带着苦涩吧。三个人有两杯可乐,母亲自己舍不得买,渴了只好吸一口孩子手里的。我往琴盒里放入两马克,她们对我笑笑。也许,生活虽然艰辛,她 们也有别人不知道的欢乐吧。
骑行在别处 (9) -- 夜行
下午从海德堡出发,顾不得腿伤了,继续南行,直指卡尔斯鲁厄。
稀里糊涂骑了很久,不知何故,竟转到高速公路上,万万不能冒险,路边是大片的森林,似乎有几条小道,于是钻进去。
林中小路曲曲折折,似乎没有尽头,看看地图,这大概是Odenwald森林的西边一片。看不到太阳,摸出指南针,才发现已经摔坏了。密林深处,人迹罕至,只好凭感觉。如此颇久,总算出了森林,旁边是大片的农田,不过已可见到太阳,方向大致可以确定,转到一条小路上,不太放心,问问路人,算是重新找对了路,天色渐晚,浪费了这么多时间,虽然腿上还痛,也只好 尽力前行。
算是倒霉,大脑发昏,一不小心看错地图,弄混了Rheinhausen和Rheinsheim,南南北北做了几个折返跑。太阳已经落山,晚饭还没吃,看看小镇Philippsburg路边的地图,心里比划比划,重新找出方向,只能指望好运了。
九点多时,在路边一家慢得惊人的泰国餐馆吃了点。再上路时,心里有些慌张。夜色渐深,小路旁是田野,只是远远的似乎可以看见灯光,穿过一个小镇,想找家客栈,却一无所获,再往南行,卡尔斯鲁厄应该不远了吧。
11点了,什么都看不见了,幸好准备了头灯,戴在头上,如矿井工人般,在黑夜里前行。总算又看到一个集镇,看见路边一位老人,如获救命稻草,上前询问。才知这里没有旅店,心一下又凉了。不死心,经过一所宅子时,看见一家人正往里走,连忙打听。他们基本不懂英文,却也明白我的处境。男主人告诉我,这里没有,而且我走的路不对,应该到西边的另一条公路上,再往南骑20分钟,路的两边各有一个旅店。他的孩子不放心,又从屋里取出纸笔,写下旅馆的名字。连忙道谢,按着指示继 续找。
骑了约有一刻钟,什么都还没看见,心里没底。这时后面开来一辆奔驰,在我身边减速,车窗中探出一个脑袋,原来这家人怕我找不到路,让男主人和孩子一起来给我带路。茫茫黑夜中,一辆奔驰,为一位 素不相识的骑行者开路。我还能说什么呢?
总算到达小镇Linkenheim,找到旅店,他们下车,拍拍我的肩膀。奔驰车又消失在夜色中。
在房里松口气,看看伤口,血已经将纱布从内到外染成大块红色,粘在一起,咬牙揭下来,有些触目惊心。也许是伤了筋骨吧,这时才觉出要动一下都痛得要命。看来明天只好休息了。
骑行在别处 (10) -- 卡尔斯鲁厄
早上醒来,试着移动一下受伤的腿,还是很痛。看看地图,今天就休息一下,到卡尔斯鲁厄歇脚吧。
慢慢吞吞吃过早饭,再慢慢吞吞骑。也不知道走了弯路没有,反正勉勉强强撞到了市内。按街边的指示图找到青年旅馆,先把行李存进去,这些天行色匆匆,也没有认真在哪个城市转转,现在腿虽然伤了,稍微活动一下应该没有大的问题,所以就到处闲逛。
和许多城市一样,这儿也有中心商业街,看看价格,似乎是比比利时便宜很多。城北的公园,风景极佳,金色的大教堂座落在绿茵之中。大概是天气好的缘故吧,草地上很多人正赤膊晒太阳,不时看见小学生骑车,打打闹闹的。时间慢慢过去,傍晚时分,又来了一群人,搬着各种乐器,就在草地上,开小型音乐会。旁边的林子里,年纪大些的人聚在一起下国际象棋,棋盘就画在地上,棋子是数十厘米高的, 搬来搬去,也自有一番乐趣。
回到旅馆,房间里住进个德国小伙子。大家年纪差不多,就瞎聊起来。原来,他是高中毕业的学生,刚刚服过一年兵役,正在德国各地一边旅游,一边挑选大学。德国的学生比较幸福,不但没有什么学费,而且除了医科法律之外,几乎可以随便挑学校。所以现在德国的学校,差别也不是太大。以前威名赫赫如耶拿哥廷根马德堡等,倒也不太为现在的学生所看重了。这个小伙子就准备去Chemnitz,据他说,在海德堡柏林这样人数众多的大学,自己可能一不小心,就淹没在其中了。他看我年纪和他相仿,却正在读博士,大为惊奇。在德国,中小学学制较长,服兵役以后,本科生入校时一般都已20岁左右,读博士的人,大都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先体验一下,享受一下生活,有了需要再去读,所以年龄一般比较大。中国无数学生挤破头要读研,许多也是为了生计吧。这么看来,中国学生实在是很辛苦的。德国人虽然很善良,但多少还是有些排外,据他说,德国人其实对加入欧元区不是太支持,因为东南欧的好多国家也想加入进来,这会加重德国的负担。两德统一以后,西德人的生活已经受了很大的影响,再加上土耳其和印度移民的涌入,很多德国人已经感到不舒服了。所以现在在德国有个口号,叫"Children, and not Indians."是呼吁德国培养自己的IT业人才,而不是靠吸引技术移民。虽然德国不断有新的法律对国外人才放宽限制,但要改变国民的观念,任重而道远,可能这也是欧洲比起美国缺少活力的原因吧。
夜色已深,看看外面,一切都是寂静的。腿还在痛,不过,明天,应该可以多骑一些吧。
骑行在别处 (11) -- 莱茵的傍晚
本来乘着腿伤,想要偷懒一下,可一边骑车,一边看看路边的果园,兴致又来了。虽然穿越黑森林不太可能,有些遗憾,不过沿着平原地带,轻松一些,倒也不错。德国重名的地方好像很多,也不知是不是还有别的意思,从卡尔斯鲁厄出发往南,看着路牌,似乎是有两个Rheinau,竟然又弄混方向。不停的转换路线,最后总算沿B36号公路到达Kehl,仍住青年旅馆。
安顿下来,闲不住,便又出去看风景。以莱茵为界,Kehl对面是号称欧洲中心的法国城市斯特拉斯堡,布鲁塞尔有European Parliament,这儿有Council of Europe。过了莱茵河大桥,就算是又跨 国一次了。
虽然没有地图,但沿路还是可以看到路标指着Council of Europe的方向,慢慢找,不多会儿也找到,和布鲁塞尔的Parliament差不多,也是一大组建筑,没有Parliament的大气,但也颇有情趣。尤其是穿过其间的一条小河,别有风味。
小驻片刻,穿过欧洲花园,便又回到大桥。桥似乎不太结实,总是摇摇晃晃的,桥栏上,每隔几步,便有一面小牌子,上面是古往今来迁客骚人赞美莱茵河的文字。正是黄昏时分,青年旅馆就紧靠莱茵,坐在河边的长椅上,看晚霞中河水静静流过,自己也如魏晋闲士了。
骑行在别处 (12) -- 自由之城弗莱堡
沿着莱茵河,风景甚好。没有严格的自行车专用道,铺满碎石的小道倒也不错。可惜的是,沿河很多地段正在施工,只好又转到公路上。地图粗略了些,每逢转线,总要费一番周折。
弗莱堡(Freiburg)意为“Free Town”,得名于12世纪萨灵根公爵建立此城时给予的众多特权。到1388年,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开始统治弗莱堡,长达五世纪,造就了此地闲适的生活环境。
弗莱堡的青年旅馆在离市中心6公里的地方,收费却是一路上最贵的,不知何故。不过旅馆南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蜒直到市内,风景确乎不同。
巧得很,在Kehl时的两个室友竟然又和我分到了一个房间,他们是骑公路赛车,沿直道过来的,据他们说,测距仪显示这段骑了105公里,看看地图,也就70公里的样子吧。呵呵,这么说来,我这些天骑的路程,要比自己估计的长许多了,不禁得意一下.
稍稍休息一下,又忍不住出去,沿着河岸,路况好得令人发指。看看小河,有人竟在河边的大石头上吃烧烤,还有几条狗,大概是耐不住天气炎热,在水里甩着尾巴快活。同乐,同乐。
市内的大教堂很宏伟,里面传来阵阵歌声,看看告示,大概是在做庄严弥撒。看看街景,很多年轻人,很有活力,是因为这里也有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吧。当年海德格尔在这里当校长时,不知是何场景。一位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在专制的纳粹统治下,在“自由之城”当大学校长,这段历史,也是让后人永远争论不休的。
慢慢回到青年旅馆,门前有个秋千,老夫聊发少年狂,禁不住去试一试。唉,都忘记怎么玩了,看看旁边的几个小孩子,分明是在笑话我。哼哼,你们到了我这年纪,也会是一样的。
骑行在别处 (13) -- 巴塞尔(一)
弗莱堡往南,经过一段山路,在德法瑞三国交界处,是号称“瑞士文化中心”的巴塞尔。
说到巴塞尔,人们就会想起尼采,荣格和雅斯贝尔斯。巴塞尔大学也因为他们而享有盛誉。这是一座中等城市,人口约二十万,虽不算多,市内却有三十多座博物馆,各种展览表演从不间断,了不起。
到达时正是巴塞尔的旅游旺季,青年旅馆当日爆满,只好先预定后一天的房间,又要了份The Cheapest Hotels in Basel 2001,找到市中心的Hotel Stadthof。呵呵,还算不错。
处处可见瑞士的国旗图案,手表,军刀的商店满街都是。正如“德国制造”已成为优良品质的代名词一样,商品上的十字也是精密与耐久的保证。看看随身的Swiss Champ,这一路下来,也是帮了不少忙啊。
莱茵河在这里已算是上游,水清亮了许多,傍晚时分,不少人在河里游泳,沿河慢慢骑,到市内离旅馆不远处,一个马戏团正露天表演节目,水平不算高,一群小孩搬着板凳,却也很虔诚的在看着。他们的快乐,也正如《社戏》中一般吧。
骑行在别处 (14) -- 巴塞尔(二)
决定在巴塞尔多呆几天,便去逛博物馆。
既是文化之都,街上自然少不了文化活动的介绍。按着小册子的指示,找到艺术博物馆,里面正在展出Arnold Bocklin的作品,按照画家一生的几个阶段排出。展厅里也有法兰德斯和莱茵上游地区的绘画。本来对这些几乎是一点不懂,可对着解说,认真看几幅,似乎也有那么一点点体验。好的作品,如果用心去欣赏,总会引起或多或少的共鸣的吧,只可惜没有把几本闲书带在身边,不能对照着看。不少欧洲人,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自然很容易就有了艺术的感觉。想起组里的一些同事同学,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问一问,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闲情雅致培养起来,生活自然也会多些乐趣。
文化民俗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两馆建在一处,规模都不小。大概是欧洲人喜欢返璞归真的缘故,民俗博物馆里是大量的反映太平洋小岛上原始居民生活的展品和玛雅文化的遗迹。恰恰又遇上西藏文化展,许多人近乎虔敬的看着那些反映西藏民俗和宗教传统的照片,佛像,挂毯,这些也是神秘的东方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吧。很久都想去趟西藏,也不知何日能成行。
小些的博物馆也随处可见,犹太博物馆是巴塞尔的犹太人展示自己风俗的窗口,里面的展品介绍了各种犹太人的婚丧嫁娶和各种民族习惯和世代漂泊的犹太人在本市的居住历史,甚至还有希伯莱文的贺卡和旅游手册。造纸博物馆就是一个小型造纸作坊,楼下是最原始的以水车为动力捣鼓纸浆的造纸方式。有兴趣的,可以亲手试一试。到了楼上,也可操作一下简单的印刷制版,把图案印在刚才做好的纸张上。虽然简单而原始,但也有趣,由此,该馆也被评为欧洲最佳博物馆。
巴塞尔就算是此行的终点了,骑了两个星期,累了,搭上夜行的回程火车,翻翻一路积攒下的门票和导游手册,在车厢中各色人等散发出的气味中,又呼呼睡去。
kekekeke,今年暑假,从比利时的大学城鲁汶(荷语名Leuven/法语名Louvain)出发,一个人骑车在欧洲转了转,两个星期一共历经五国,总行程约1400公里。很有趣的经历。写出来,难免有疏漏差错,大家将就着看吧。咳咳咳咳。
骑行在别处 (1) -- 出行第一天
出发的日子是7月15日。早上睡了个懒觉,把几个包里的东西都最后检查一遍,装备看看还算齐全,只是没有买到自行车的专用地图,只有汽车公路图,应该好歹也可以找到路线,于是骑上车往南狂奔。
按照计划,前两天应该还在比利时境内。比利时分荷语区和法语区,鲁汶(Leuven)所处的荷语区在西部北,靠海,地势较平缓,以新兴产业为主,称佛莱芒区;法语区在东南部,多山,传统工业是主要经 济支柱,称瓦隆区。
从鲁汶往南,开始都在佛莱芒区内,沿国道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加之风景怡人,又是刚刚出发,所以自然精神百倍。渐渐进入瓦隆区,到达Namur,地势开始也只是略有起伏。看看地图,估计一下路程、 方向,决定先骑到Marche-en-Famenne。这样,第一天的总路程大概有120公里。
从Namur到Marche,已经没有自行车道,开始明显感觉到山势起伏。在Marche市内,沿着路标,在一座山顶找到Camping Site,名曰Camping Paola,交上240BEF(约5美元),便可找个地方搭 帐篷了。
初次搭帐篷,难免有些手忙脚乱,总算搭好,看看洗澡的地方,淋浴每五分钟40BEF,按我的习惯,不知要花多少钱了,反正明天要赶路,又会是一身汗,干脆不洗。
准备睡觉,却又发现自己犯了个大错误,居然忘了带垫子,恐怕要给冻死。唉,不管了,趁着身上还在冒汗,钻进睡袋,倒头就睡。
果不其然,凌晨三点多,真的被冻醒了。全身哆嗦,不禁想起一千年前学的《老山界》里要求背诵的那段,说是“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颇有共鸣。想想明天的山路,肯定也不会轻松。
骑行在别处 (2) -- 阿登山区
从Marche出发,便进入著名的阿登(Ardennes)山区。二战时,盟军曾与德军在此有过惨烈战斗。著名的电影《巴顿将军》便有许多素材取自此处。
平原地区感觉不明显,到了山区,负重便成了大问题,车后架上挂着两个包,身上背着一个80升的大包,没有自行车道,只好和汽车一起走盘山公路。看着一辆辆汽车从身边飞快驶过,倍感自己老牛破车的劣势。有时遇见一身轻松,骑着公路赛车的老头,竟也将我甩在后头。只好擦擦汗,再往前赶。下坡还好说,上坡就只能推着慢慢走,自己的帐篷睡袋背在身上,实在是累赘。空中不时有战斗机飞过,发出 隆隆的声音,大概是北约的军事基地就在附近吧。
阿登山区人烟稀少,在中午时经过一个小镇,想想还不算太饿,就没有停下。哪知一路上,好久都又不见餐馆,只有靠巧克力充饥。更要命的是车后的一个包不堪重负,与后架挂接处竟然断掉,临时抢修, 总算固定好,只得指望到了下个城市能够找人修修。
傍晚时分,弹尽粮绝,身上一滴水都没有了,总算望见Bastogne。
Bastogne不算大城,但在二战史上却很有名气。1944年底,德军包围此城,在寒冷的冬天,1944 年12月22日,德军向盟军发出最后通牒,盟军将领McAuliffe将军气壮山河的答道"Nuts!",拼死抵抗。后来,传说中的巴顿将军派军队支援,双方昏天黑地,死伤惨重,德军终于被迫撤退。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Bastogne的一个广场上,也停放着一辆美国二战时期的坦克。实在太饿,无暇顾及,找到一家快餐店,要了些炸鸡薯条之类,狼吞虎咽。
本地是法语区,几乎没有人会讲英文,问问店里的服务员,她也不会,但估计听懂了我的hotel, English之类的话,便找来张纸,写写划划,总算差不多明白。大概是说,城内有家旅店,里面有位Luc 先生,会讲英语,但是他只在晚六点前在店里。唉,难怪法语区不如荷语区发达。荷语区贩夫走卒都通英文,法语区却是如此景象。
自行车要修,不过,找到住宿的地方是当务之急。在城内到处逛,终于找到一家名叫Hotel du Sud 的,最简陋的单人间住一宿也要1500BEF(约30美元),没有办法,他们的老板会说英语,只好将就了。
一觉醒来,便去找修车的地方。在市内转了一大圈,只看见卖体育用品的,没看见修车的。只好按照路人的指示,去市外两公里处的一家自行车商店。
算我运气好,店里的老板不会英文,但他的一个懂英文的朋友正好来访,便和我聊了起来。据他说,当地人虽然对美国在二战时期的帮助很是感激,但对英语却不太感冒,可能是讲法语的人的共性吧。他听了我的骑行计划,大表支持,喊来店里的伙计,在包上钻孔打眼,又找来铁片东锉西锉,竟然差不多修好。想想自己带着帐篷睡袋,太麻烦了,不如和那个大背包一起寄回去,于是又找来一个大纸箱,在店里人的帮助下,七手八脚封好,晃晃悠悠找到邮局,寄回自己实验室。
一切打理停当,便又赶往卢森堡方向。
骑行在别处 (3) -- 山中小国卢森堡
从Bastogne到卢森堡仍然是山路,不过由于扔掉了大背包,加上自己有意识的估计一下地势,选择一下看起来平缓些的路线,虽然可能要多走许多弯路,但似乎是轻松了许多,带了指南针,也不会偏到哪里 去。
沿着长长的公路,和各种大小车辆一起爬上爬下,看看四周起伏的群山,还是颇有乐趣的。有次想抄近道,经过一片农田,却远远看见一条大狼狗狂奔而来,只好搬着车作盾牌,死死挡住,狼狗虽欺生,胆子却也不大,只好在离我两米远的地方绕来绕去,狂吠不止。我也只得不停搬动自行车和它周旋。狗的主人对此大概是屡见不鲜了,远远的慢慢走来,招呼着,狼狗只好悻悻的往回跑,却也颇不死心,不时 回头看两眼,此乏走狗是也。
到了傍晚时分,几场雨过后,金色的夕阳照在远远延伸的山路上,路况颇佳,心情也畅快,上坡下坡都有无限的乐趣。衣服慢慢被吹干,心中坦然。
从Arlon进入卢森堡,看到的是美丽的田野,漂亮的小房子点缀其间,这样一个小国,也是颇有童话色彩的。
卢森堡也是二战时期的重要战场,当时的盟军指挥部就建在这里,威名赫赫的巴顿将军也葬在卢森堡的群山中。今天,卢森堡已经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00年的人均GDP高达37,100美元。这里的传统工业是钢铁业,建于1911年的ARBED集团是欧洲第二,世界第四的钢铁巨头。据说新兴的银行业由于采取了比瑞士更为严密的保密系统,也吸引了无数的外国客户。卢森堡的法定货币是卢森堡法郎,和比利 时法郎等值,所以比郎也可在此通用。
穿过几个小城镇,终于到达卢森堡的首都卢森堡城。这是座落在山谷中的一座美丽城市,虽是小城,有些建筑却也颇为现代,主城区算是在山上,公园剧院购物区教堂一应俱全。不远处是一座红色的大桥,只有一个大拱,再无别的支撑,跨在两山之间,据说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在公园小憩片刻,便去寻找当地的青年旅馆。
虽然地图上没有标出,但看看路标,问问当地人,还是在山脚找到。交上720BEF(约15美元),便有了容身之地。比清华的本科生宿舍稍好,四个人一间房,高低床,有公用的水房,可以洗热水澡。吞下一个三明治,随手翻翻介绍当地的文化活动的小册子,盘算一下明天的行程,便又酣然入梦。
骑行在别处 (4) -- 特里尔
下一个目标是德国。先前一直是向南,现在从卢森堡城出发往北走,开始时找错了路,到了11号国道上,后来几经周折,终于转到一号国道,绕开山路,出了森林,在平坦的大道上狂奔,一路风景如画。
将近中午时分,一条大河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卢森堡和德国的界河--莫塞尔(Mosel)河了。青山秀水之间,桥的另一头,立着一面牌子,欧盟图案的中心,是“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我来到了一个伟大的国家。
山谷间莫塞尔河缓缓流过,蒙蒙的小雨中,沿河的车道穿行于树林之间。前方的市镇,是马克思的出生地特里尔(Trier)。忽然暴雨倾盆,赶到路边的McDrive解决午餐。雨过天晴,不多久便到了市中心。
特里尔是一座古城,于公元前16年由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建立。在戴奥里先大帝重组罗马帝国时,特里尔成为帝国西部的都城,统辖高卢,西班牙,日尔曼和不列颠地区。这里曾是西欧的中心。中国人知道特里尔,大抵是因为马克思。其实马克思出生后不久,全家就迁到别处了。马克思家的这处旧居已经改为博物馆,在Bruckenstrasse 10号,由于马克思名气太大,这条街的这一段又叫 Karl-Marx-Strasse。
博物馆里是马克思的生平介绍,陈列着各种版本的马恩著作,包括中国早年的《GCD宣言》印本。当然也有许多国家GCD领导人赠送的礼物,中国的是华国锋送的中间有马克思像的大瓷盘。房子里安静而凝重,不知马克思是否曾预见,他的思想,给这么多人带来过希望,激动和幻灭。
特里尔城东北的Porta Nigra,是特里尔古城的北门,高四层,建于公元2世纪,是罗马帝国在德国最重要的遗迹之一。后来和德国人交谈时,才了解到,在他们的心中,这才是特里尔最了不起的地方。
天色尚早,盘算着还可以骑几十公里,于是继续赶路。
骑行在别处 (5) -- 云中漫步
沿莫塞尔河往北,从特里尔到科布伦茨,称为Moseltal,是德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区。灵山秀水,天下独绝。
刚出特里尔,找错了路,沿着上坡转了一大圈,觉得不对,问问路人,才明白自己不小心骑到了山中小城Mertesdorf。于是返回,沿河边找到Moselradweg的标志,这是自行车专用的小道,正好欣赏一路美景.
沿河的山谷上,是大片的葡萄园,看过电影《云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s)的,可以想像一下其中的景象,只是这里的色调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要更清亮一些,不似电影中那么浓。据说这里的土质特别,土壤白天吸收热量,晚上再缓缓放出,造就了葡萄酒特有的醇香。虽然收获的时节还没到,但丰收的胜景已可预见。
沿河多雨,一路小雨不断,没雨的时候,也是在雾水中穿行。从自行车道换到国道,又从国道换回自行车道;从河的东岸骑到西岸,又骑回东岸;有时沿河有平地,于是可以深入葡萄园,或是穿过不知名的 小镇。云中漫步也就是这样吧。
傍晚时分,又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下了二十分钟,慢慢停下,看看天空,一边还是乌云,另一边,金色的阳光已从白云中透出。经过桥头,驻足观望,山谷中出现奇异的色彩,一道彩虹隐隐现出,接着是另一道更大的,片刻间,两道完整的彩虹,各具七色,跨于山谷之间,在依然蒙蒙的细雨中,发着美丽的光。我要说,这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美的景色。若有天堂,应也不过如此。
夜色已晚,腹中依然空空。慌不择路,到处找餐馆旅舍。9点多时,看见前方的一片小山坡上,似乎颇有几户人家。慢慢搜寻,一家土耳其餐馆还在开业。松口气,吃点东西,看看电视里,正在放德国足协杯柏林赫塔对拜仁慕尼黑,好久没看球了。
于是要了瓶Bitburger,慢慢看完。店主很热心,打电话给他的朋友,找到一家小旅馆。多么美好的一天啊!
骑行在别处 (6) -- 猪腿,一公斤
马不停蹄,一日骑到小城Cochem,入住青年旅馆。
在旅馆餐厅吃早点,餐桌上一位胖胖的中年男子突然问我“你们日本也吃牛排么?”“我可是中国人耶。”
他听说我是中国人,立时就来了精神,问这问那。原来他叫Uhing,就住在科布伦茨附近,这几天是带着女儿出来玩。他女儿才9、10岁的样子,英语却也颇流畅了。据说,这一带是不常看见中国人的,所以误认为我是日本人也就不奇怪了。和他们聊聊天,在市内转转,又独自上路。
从Cochem到科布伦茨,自行车路线总长51公里,路况不错,天气也好,所以只用了两个小时就骑到了。市内有座横跨莫塞尔河的大桥,旁边停着颇多游船,于是站在桥头,拍下几张照片。两人骑车过来,远远就和我打招呼,原来是Uhing父女俩,很是热情,要给我当导游。呵呵,真是好运气啊。
科布伦茨位于莫塞尔河和莱茵河的交汇处,于1822年成为普鲁士莱茵省的首都,两河的交汇点被称为Deutsches Eck(German Corner),有一座巨大的雕像,是纪念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建在高台上,虽然年代已久远的,却很是雄伟。拾级而上,俯瞰江面,左边是莫塞尔,右边是莱茵,自己仿佛置身于一条大船。据Uhing先生说,雕像虽然雄伟,但却有很多人要求将它毁掉,他们觉得这座建筑是日尔曼人战功的标志,在德国这样一个曾由极端民族主义统治,并让国民和世界受到巨大伤害的国家,这样的雕塑是不合宜的。
在离Deutsches Eck不远处,是一座小小的纪念物,由柏林墙的三块组成,两块上写着日期, “17.Juni 1953”,“9.November 1989”,这是1953年东德工人起义反抗政府和1989年柏林墙开放的日子。勇敢的德国人民,为了自由与繁荣,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中午时分,肚中空空,于是去吃饭。Uhing先生带路,骑出几公里,来到郊外一家名叫Maximilians 的漂亮餐馆,据Uhing先生介绍,这里的啤酒是自己酿制的,味道非常。我对啤酒兴趣一般,只是想吃肉。U hing先生便向我推荐Schweinshaxe,这是德国的特产,菜名后分明注着 ca. 1kg字样, 呵呵,是重达一公斤的大猪腿。
端上来了,比想像的还夸张,巨大的一只猪腿呈酱色,上面直直的竖插着刀叉,旁边是两个大饭团。爽!呼哧呼哧,吭哧吭哧,呼呼,哼哼,好吃好吃。
酒足饭饱,Uhing先生又主动买单。一面之缘,竟至如此,实在是不好意思啊。
辞别父女俩,继续赶路,沿莱茵河从科布伦茨往南的一段,名曰Rheintal,也是著名的风景区。在这条神奇河流经过的地方,有着无数的传说。《尼伯龙根的指环》便有不少取材于此。河流蜿蜒前行,沿途可见古老的城堡,立在山头。穿行此间,浮想联翩,王子与公主,惑人的女妖,邪恶的巫婆,机智的魔法师......这是一个神话的世界。
豪雨。虽然以前每天也要经历几场,但今天这么大的,还真很少见。全身上下都湿透了,鞋里全是水,身边一闪而过的汽车也溅起阵阵水花,雨却没有停下的迹象。过了传说中女妖居住的Loreley,看见一人打伞,忙上去问问,比比划划,算是知道附近就有,位置未知。再去找,又浪费了好久,未果。干脆豁出去,再往前骑一个小时。
总算在Kaub找到一家旅舍,脱下一吨重的鞋,倒掉里面的水。回味着大猪腿,得享此美味,淋点雨又算什么呢?
骑行在别处 (7) -- 古登堡与歌德
美因河与莱茵河汇合于美因茨,这里是西方活字印刷机的发明者古登堡的故乡。
从旅馆出发,觉得沿河太单调,干脆把地图扔在一边,自己摸索道路。穿过一些不知名的漂亮的小城镇,也许多花了一两个小时吧,绕来绕去,竟也找到。河的北岸是威斯巴登,南岸是美因茨。推车从桥上 慢慢走过,看看整个城市,是清亮空灵的。
爱书的人,是不会不去古登堡博物馆的。一个大厅里,工作人员轮流用德语和英语讲解演示活字印刷机的操作。旁边摆着大大小小,各种年代的印刷机。别的展厅,是各种古老的印刷物和印刷机,价值连城 的,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活字印刷本圣经,人称Gutenberg Bible。在介绍世界印刷史的展厅里,当然也少不了中国的毕升了,一座雕像上,他手拿印版,上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印刷术的发明,打破了教会对于知识的垄断,让不同的思想传播开来. 当人类的思想冲破樊篱时,伟大的时代开始了。不知若干年后,人们谈到今天的互联网,能否也有这样的回忆。
沿美因河,不太远处就是法兰克福。这是德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德唯一有摩天大楼的城市,人称 “德国的曼哈顿”。欧洲央行和德意志联邦银行,德意志商业银行的总部都设在这里,法兰克福国际机场也是欧洲最繁忙的航空港。离市区还有几公里,夕阳下远远便可望见摩天楼的尖顶。虽说法兰克福就在眼前,真要找到市区却也不容易,大概是所有大城市的共同点吧。沿着河岸找了很久,终于从一座桥上过去。
才是傍晚时分,街道上却已很冷清,间或看见几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聚在一起,或是奇装异服,身上纹得稀奇古怪的闲人在街头游走。在别的城市,见到路人,总是可以“Hello”两声,至少点头致意的, 法兰克福却不一样.迎面走来一群小青年,经过时习惯性的对他们“Hello” 一下,却只听见一阵嘻笑和阴阳怪气的几句叫声。夜色渐浓,心里第一次感到紧张,只想早点找个安稳的地方过夜。总算找到一家要价90马克的,在法兰克福算是便宜了。呼呼睡去。
法兰克福有全德最大的购物街Zeil。我对购物不太有兴趣,但歌德博物馆却不能不看。和马克思的旧居类似,也是一所大宅子,陈设着当时的家具。也有些反映当年风情的绘画和其他艺术品。走马观花的看看,却进来一大群亚洲的游客,乱哄哄的。反正今天的目标是海德堡,法兰克福的气氛,我不太喜欢,干脆上路。
骑行在别处 (8) -- 海德堡
离海德堡还有10多公里时,就可嗅到大学城的气味。傍晚时分,限速70的一条公路,一切都是井井有条的,突然冲来一辆敞蓬跑车,里面的年轻人开着大声的音乐,虎头虎脑的,做出几个夸张的动作,一下把路上所有的车都超过去,其他车里的人也不恼怒,都会心的笑了起来。这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看看地图上,Neckar河横穿海德堡,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海德堡和哥廷根、图宾根、马堡一起,并称德国四大大学城。哲学,艺术,科学......大学城的名字是和人类的文明连在一起的。城东南不远处座落着著名的马克斯-普朗克原子物理研究所。西南方,是F-1大奖赛的霍根海姆赛道。能负笈于此,定是幸福的。
七点多时,Neckar河,海德堡就出现在眼前,惊艳。
金色的夕阳照着红色的古堡,Neckar河上波光粼粼,河北岸大片的草地上,人们正享受着这黄金的时光。城内到处贴着音乐节,美术展,哲学讲座之类的海报。学生们充满了活力,脸上带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这是古老而年轻的大学。海德堡的美,是不能拒绝的。
如此流连,夜色已深,才想起还要找旅馆。吃惊的是几乎所有的便宜旅馆都已客满。到处打听,路人也没有建议。直到深夜12点多,勉强找到一家,也没有单人房了,只好咬咬牙,独占一间双人房。
早上起来,便推着车去看古堡。那里也是德国药房/药剂学博物馆(Deutsches Apothekenmuseum) 的所在。
到了市中心过街时,绿灯竟只亮了5秒钟,我还在路中心,有轨电车却已开来。急急跳上车,想要避开,骑了两米,车轮却卡在铁轨里。直直的摔下来。电车从身边呼啸而过。捡回一条命,右腿却如麻木了一般。低头看见小腿骨结处血流不止。拿出块纱布,一瘸一拐走进路边的麦当劳,在洗手间里冲冲伤口,简单包扎一下,便出去找药房。天可怜见,还没到药房博物馆,自己先 进药房了。
这才明白德国遍地都是药房的好处,店里的阿姨特别热情,看看伤口,弄来些纱布消毒剂之类,忙了半天,差不多包扎好。唉,大热天,穿短裤都嫌太热,却要绑上这么个东西,惨。休息一会儿,站起来想动动,却也痛的不行,可能是轻度骨折吧。再多坐会儿,已是下午,不下决心不行,心中默念“没事没事”,推上车就往古堡走。
运动是最好的止痛剂,这话一点不假。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似乎也不那么痛了。慢慢找到城堡,参观博物馆,俯视Neckar河,又是一番景色。
离开时经过步行街,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小女孩,穿着民族服装。母亲带着笑,拉着手风琴,小女孩一边摇着铃鼓一边唱歌。一段之后,有人鼓掌,琴盒里也多多少少有了几个硬币。不多久,大概是维持市容的人来了,很严肃的说着什么,母亲也是在笑的,笑中带着苦涩吧。三个人有两杯可乐,母亲自己舍不得买,渴了只好吸一口孩子手里的。我往琴盒里放入两马克,她们对我笑笑。也许,生活虽然艰辛,她 们也有别人不知道的欢乐吧。
骑行在别处 (9) -- 夜行
下午从海德堡出发,顾不得腿伤了,继续南行,直指卡尔斯鲁厄。
稀里糊涂骑了很久,不知何故,竟转到高速公路上,万万不能冒险,路边是大片的森林,似乎有几条小道,于是钻进去。
林中小路曲曲折折,似乎没有尽头,看看地图,这大概是Odenwald森林的西边一片。看不到太阳,摸出指南针,才发现已经摔坏了。密林深处,人迹罕至,只好凭感觉。如此颇久,总算出了森林,旁边是大片的农田,不过已可见到太阳,方向大致可以确定,转到一条小路上,不太放心,问问路人,算是重新找对了路,天色渐晚,浪费了这么多时间,虽然腿上还痛,也只好 尽力前行。
算是倒霉,大脑发昏,一不小心看错地图,弄混了Rheinhausen和Rheinsheim,南南北北做了几个折返跑。太阳已经落山,晚饭还没吃,看看小镇Philippsburg路边的地图,心里比划比划,重新找出方向,只能指望好运了。
九点多时,在路边一家慢得惊人的泰国餐馆吃了点。再上路时,心里有些慌张。夜色渐深,小路旁是田野,只是远远的似乎可以看见灯光,穿过一个小镇,想找家客栈,却一无所获,再往南行,卡尔斯鲁厄应该不远了吧。
11点了,什么都看不见了,幸好准备了头灯,戴在头上,如矿井工人般,在黑夜里前行。总算又看到一个集镇,看见路边一位老人,如获救命稻草,上前询问。才知这里没有旅店,心一下又凉了。不死心,经过一所宅子时,看见一家人正往里走,连忙打听。他们基本不懂英文,却也明白我的处境。男主人告诉我,这里没有,而且我走的路不对,应该到西边的另一条公路上,再往南骑20分钟,路的两边各有一个旅店。他的孩子不放心,又从屋里取出纸笔,写下旅馆的名字。连忙道谢,按着指示继 续找。
骑了约有一刻钟,什么都还没看见,心里没底。这时后面开来一辆奔驰,在我身边减速,车窗中探出一个脑袋,原来这家人怕我找不到路,让男主人和孩子一起来给我带路。茫茫黑夜中,一辆奔驰,为一位 素不相识的骑行者开路。我还能说什么呢?
总算到达小镇Linkenheim,找到旅店,他们下车,拍拍我的肩膀。奔驰车又消失在夜色中。
在房里松口气,看看伤口,血已经将纱布从内到外染成大块红色,粘在一起,咬牙揭下来,有些触目惊心。也许是伤了筋骨吧,这时才觉出要动一下都痛得要命。看来明天只好休息了。
骑行在别处 (10) -- 卡尔斯鲁厄
早上醒来,试着移动一下受伤的腿,还是很痛。看看地图,今天就休息一下,到卡尔斯鲁厄歇脚吧。
慢慢吞吞吃过早饭,再慢慢吞吞骑。也不知道走了弯路没有,反正勉勉强强撞到了市内。按街边的指示图找到青年旅馆,先把行李存进去,这些天行色匆匆,也没有认真在哪个城市转转,现在腿虽然伤了,稍微活动一下应该没有大的问题,所以就到处闲逛。
和许多城市一样,这儿也有中心商业街,看看价格,似乎是比比利时便宜很多。城北的公园,风景极佳,金色的大教堂座落在绿茵之中。大概是天气好的缘故吧,草地上很多人正赤膊晒太阳,不时看见小学生骑车,打打闹闹的。时间慢慢过去,傍晚时分,又来了一群人,搬着各种乐器,就在草地上,开小型音乐会。旁边的林子里,年纪大些的人聚在一起下国际象棋,棋盘就画在地上,棋子是数十厘米高的, 搬来搬去,也自有一番乐趣。
回到旅馆,房间里住进个德国小伙子。大家年纪差不多,就瞎聊起来。原来,他是高中毕业的学生,刚刚服过一年兵役,正在德国各地一边旅游,一边挑选大学。德国的学生比较幸福,不但没有什么学费,而且除了医科法律之外,几乎可以随便挑学校。所以现在德国的学校,差别也不是太大。以前威名赫赫如耶拿哥廷根马德堡等,倒也不太为现在的学生所看重了。这个小伙子就准备去Chemnitz,据他说,在海德堡柏林这样人数众多的大学,自己可能一不小心,就淹没在其中了。他看我年纪和他相仿,却正在读博士,大为惊奇。在德国,中小学学制较长,服兵役以后,本科生入校时一般都已20岁左右,读博士的人,大都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先体验一下,享受一下生活,有了需要再去读,所以年龄一般比较大。中国无数学生挤破头要读研,许多也是为了生计吧。这么看来,中国学生实在是很辛苦的。德国人虽然很善良,但多少还是有些排外,据他说,德国人其实对加入欧元区不是太支持,因为东南欧的好多国家也想加入进来,这会加重德国的负担。两德统一以后,西德人的生活已经受了很大的影响,再加上土耳其和印度移民的涌入,很多德国人已经感到不舒服了。所以现在在德国有个口号,叫"Children, and not Indians."是呼吁德国培养自己的IT业人才,而不是靠吸引技术移民。虽然德国不断有新的法律对国外人才放宽限制,但要改变国民的观念,任重而道远,可能这也是欧洲比起美国缺少活力的原因吧。
夜色已深,看看外面,一切都是寂静的。腿还在痛,不过,明天,应该可以多骑一些吧。
骑行在别处 (11) -- 莱茵的傍晚
本来乘着腿伤,想要偷懒一下,可一边骑车,一边看看路边的果园,兴致又来了。虽然穿越黑森林不太可能,有些遗憾,不过沿着平原地带,轻松一些,倒也不错。德国重名的地方好像很多,也不知是不是还有别的意思,从卡尔斯鲁厄出发往南,看着路牌,似乎是有两个Rheinau,竟然又弄混方向。不停的转换路线,最后总算沿B36号公路到达Kehl,仍住青年旅馆。
安顿下来,闲不住,便又出去看风景。以莱茵为界,Kehl对面是号称欧洲中心的法国城市斯特拉斯堡,布鲁塞尔有European Parliament,这儿有Council of Europe。过了莱茵河大桥,就算是又跨 国一次了。
虽然没有地图,但沿路还是可以看到路标指着Council of Europe的方向,慢慢找,不多会儿也找到,和布鲁塞尔的Parliament差不多,也是一大组建筑,没有Parliament的大气,但也颇有情趣。尤其是穿过其间的一条小河,别有风味。
小驻片刻,穿过欧洲花园,便又回到大桥。桥似乎不太结实,总是摇摇晃晃的,桥栏上,每隔几步,便有一面小牌子,上面是古往今来迁客骚人赞美莱茵河的文字。正是黄昏时分,青年旅馆就紧靠莱茵,坐在河边的长椅上,看晚霞中河水静静流过,自己也如魏晋闲士了。
骑行在别处 (12) -- 自由之城弗莱堡
沿着莱茵河,风景甚好。没有严格的自行车专用道,铺满碎石的小道倒也不错。可惜的是,沿河很多地段正在施工,只好又转到公路上。地图粗略了些,每逢转线,总要费一番周折。
弗莱堡(Freiburg)意为“Free Town”,得名于12世纪萨灵根公爵建立此城时给予的众多特权。到1388年,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开始统治弗莱堡,长达五世纪,造就了此地闲适的生活环境。
弗莱堡的青年旅馆在离市中心6公里的地方,收费却是一路上最贵的,不知何故。不过旅馆南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蜿蜒直到市内,风景确乎不同。
巧得很,在Kehl时的两个室友竟然又和我分到了一个房间,他们是骑公路赛车,沿直道过来的,据他们说,测距仪显示这段骑了105公里,看看地图,也就70公里的样子吧。呵呵,这么说来,我这些天骑的路程,要比自己估计的长许多了,不禁得意一下.
稍稍休息一下,又忍不住出去,沿着河岸,路况好得令人发指。看看小河,有人竟在河边的大石头上吃烧烤,还有几条狗,大概是耐不住天气炎热,在水里甩着尾巴快活。同乐,同乐。
市内的大教堂很宏伟,里面传来阵阵歌声,看看告示,大概是在做庄严弥撒。看看街景,很多年轻人,很有活力,是因为这里也有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吧。当年海德格尔在这里当校长时,不知是何场景。一位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在专制的纳粹统治下,在“自由之城”当大学校长,这段历史,也是让后人永远争论不休的。
慢慢回到青年旅馆,门前有个秋千,老夫聊发少年狂,禁不住去试一试。唉,都忘记怎么玩了,看看旁边的几个小孩子,分明是在笑话我。哼哼,你们到了我这年纪,也会是一样的。
骑行在别处 (13) -- 巴塞尔(一)
弗莱堡往南,经过一段山路,在德法瑞三国交界处,是号称“瑞士文化中心”的巴塞尔。
说到巴塞尔,人们就会想起尼采,荣格和雅斯贝尔斯。巴塞尔大学也因为他们而享有盛誉。这是一座中等城市,人口约二十万,虽不算多,市内却有三十多座博物馆,各种展览表演从不间断,了不起。
到达时正是巴塞尔的旅游旺季,青年旅馆当日爆满,只好先预定后一天的房间,又要了份The Cheapest Hotels in Basel 2001,找到市中心的Hotel Stadthof。呵呵,还算不错。
处处可见瑞士的国旗图案,手表,军刀的商店满街都是。正如“德国制造”已成为优良品质的代名词一样,商品上的十字也是精密与耐久的保证。看看随身的Swiss Champ,这一路下来,也是帮了不少忙啊。
莱茵河在这里已算是上游,水清亮了许多,傍晚时分,不少人在河里游泳,沿河慢慢骑,到市内离旅馆不远处,一个马戏团正露天表演节目,水平不算高,一群小孩搬着板凳,却也很虔诚的在看着。他们的快乐,也正如《社戏》中一般吧。
骑行在别处 (14) -- 巴塞尔(二)
决定在巴塞尔多呆几天,便去逛博物馆。
既是文化之都,街上自然少不了文化活动的介绍。按着小册子的指示,找到艺术博物馆,里面正在展出Arnold Bocklin的作品,按照画家一生的几个阶段排出。展厅里也有法兰德斯和莱茵上游地区的绘画。本来对这些几乎是一点不懂,可对着解说,认真看几幅,似乎也有那么一点点体验。好的作品,如果用心去欣赏,总会引起或多或少的共鸣的吧,只可惜没有把几本闲书带在身边,不能对照着看。不少欧洲人,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自然很容易就有了艺术的感觉。想起组里的一些同事同学,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问一问,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闲情雅致培养起来,生活自然也会多些乐趣。
文化民俗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两馆建在一处,规模都不小。大概是欧洲人喜欢返璞归真的缘故,民俗博物馆里是大量的反映太平洋小岛上原始居民生活的展品和玛雅文化的遗迹。恰恰又遇上西藏文化展,许多人近乎虔敬的看着那些反映西藏民俗和宗教传统的照片,佛像,挂毯,这些也是神秘的东方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吧。很久都想去趟西藏,也不知何日能成行。
小些的博物馆也随处可见,犹太博物馆是巴塞尔的犹太人展示自己风俗的窗口,里面的展品介绍了各种犹太人的婚丧嫁娶和各种民族习惯和世代漂泊的犹太人在本市的居住历史,甚至还有希伯莱文的贺卡和旅游手册。造纸博物馆就是一个小型造纸作坊,楼下是最原始的以水车为动力捣鼓纸浆的造纸方式。有兴趣的,可以亲手试一试。到了楼上,也可操作一下简单的印刷制版,把图案印在刚才做好的纸张上。虽然简单而原始,但也有趣,由此,该馆也被评为欧洲最佳博物馆。
巴塞尔就算是此行的终点了,骑了两个星期,累了,搭上夜行的回程火车,翻翻一路积攒下的门票和导游手册,在车厢中各色人等散发出的气味中,又呼呼睡去。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