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三数学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我的日志 2010-4-30 23:23:00

 

如何提高初三数学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大丰市初级中学 姚小兵
提高初三数学课堂复习的有效性,这是许多教师经常反思的问题。因为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而我们教师又苦于没有公认的教学模式,所以感觉复习效果不尽人意,下面就对提高初三数学课堂复习的有效性的思考,我把自己的一些感想和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树立明确的复习目标,注重考法研究,把握中考动向,制定复习计划
初三总复习是在初中数学课程全部结束之后对数学知识再认识、数学方法再提炼、数学思想再升华、数学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复习目标,以夯实知识基础、提高学习能力为基本原则,通过复习力求达到使模糊的知识清晰化、缺漏的知识完整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的效果。
围绕这样的复习目标,对知识点的复习就不应再是简单的回忆,而是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的方式串连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复习课教学首先要做到统观教材,进行知识的梳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查找课本中的典型题目,然后考虑根据复习内容,用什么方式让这样的知识网络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这也是备课的关键所在。对于不同的班级,由于学生基础等方面的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既要考虑到督促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提取知识、回顾具体内容,又要注意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脉络。
其次,例题习题的筛选一是要有层次性,既要注重基础性,还要注重提高性和综合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把问题深化,揭示出解题规律。二是要有典型性,应选择那些能较好地涵盖相关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或是学生容易出错的,这样既照顾到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又能激发中等以上学生的求知欲和挑战欲。三是要注重开放探索性,让学生通过对开放性习题的探索,学会思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创造条件。既有强烈的德育功能,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1、知识的梳理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俗话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因此,知识的梳理应该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让学生带着困惑带着疑问去交流。在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梳理、互相交流补充,教师点拨;也可以利用填空、填表、填框图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填充回忆,整理复习内容,让学生能够很轻松地理清知识网络。
 例如1.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是(   )
      A)(a+1)(a-1)=a2-1    (B)27a2b3+1=a2(3b)3+1
      C)a2-10a+10=a(a-10)+10  (D)-2a2b+4ab2=2ab(2b-a)
      2. m(ab)+n(a-b)=(a-b)(   ) 利用了           法分解。
      3. x28x+16=(   )2,利用了         法分解。
      4. x2y2 = (   )(   ) 利用了         法分解。
2、习题的讲评要注重师生互动,突出实效性
习题的讲评是复习课的关键环节,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由“一言堂”改为“群言堂”.
一是在讲评习题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力度,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观察、分析、类比、分类、化归以及数形结合甚至猜想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我们必须善于从题目中挖掘思想方法,可以通过题目的分类归纳和有效组合,集中力量解决同类题中的本质问题,总结解析这类题目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去体会、感悟,触类旁通,逐渐养成善于总结、勤于思考的数学品质。
二是在讲评习题时要注重习题的引申。习题的讲评不能就题论题,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变式训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是在讲评习题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讲评习题时,每个教师都很重视解题方法指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延伸拓展,于是教师在自觉不自觉中就唱起了主角,细枝末节不厌其烦,效果却很差。我们不妨把讲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给出多种解法,让学生互相分析每种解法的思路,比较优劣,总结规律,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对于学生给出的一题多解,教师也不能只是简单判断正确与否了事,而应该引导学生比较鉴别解法优劣,哪些解法是通性通法,哪些是专题专法,归纳不同解法的思考方向。只有这样,学生参与多了,领悟也就透彻了。
四是讲评习题时要善于发现并运用课堂上“错误”。不要看到多数学生做错同一道题了,就去讲解这道题,而不去研究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学生的有些错误比较典型普遍,而有些错误的解题过程中很可能体现着某些积极因素和重要的思考方向,具有一定的讨论价值。如果教师能把这样的错误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对错误展开深入剖析,揭示错误根源,这不仅能使做错题的学生茅塞顿开,而且还可以引发其他学生的再思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启发和提高。况且,在整个剖析过程中,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注意力特别集中,能够主动参与,积极动脑思考,这比教师直接讲解正确解法的效果要好得多。
3、指导学法要突出反思性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成不了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同样道理,一个学生能够养成质疑、反思的习惯,就具备了良好的数学素养。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如果只会做,不会反思,就不会有进步,更不会有创新。因此,我们在复习课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法指导。绝对不能讲一题丢一题,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去质疑反思,归纳解题通则,从而使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养成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4、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德国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情感投入,用激情去感染学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性评价,即使是错误的回答,也要对其中的成功因素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读懂老师的关爱与期待,建立自信,受到鼓舞,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开启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复习效果。
四、课前、课后两点行之有效的做法
1、注重集体备课的功效。每周安排至少半天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对于复习课我们可采用先行课的方式,即“听——议——评”,共同探讨有关教学设计的生成以及课堂实施的问题(提前一周)
2、师生共建错题档案
要求学生建错题档案,并要经常检查批阅;同时老师也要建立错题档案,复习一到两个单元后,将出现错误较多的题目,就汇总、整理成学案,对学生进行检测,这样查漏补缺效果很好。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几点不成熟的想法或构思,与大家一起分享,期待与大家的共同提高。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喜欢就顶一下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