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地人:在纪念之前提前记住(ZZ自腾讯网)

      边走边写 2009-7-6 22:0

 

杰克逊曾想在北京谢幕天王与中国歌迷擦肩而过

6月26日,国际流行乐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逝世,由此也引发了一阵追思潮。但在一个连死人(当然也得是名人)都可以成为时尚的年代,对这样一位偶像的哀思,很快也就向着媒体资讯PK和歌迷眼泪PK的方向演变,在一片泪水、资料、矫情、攀亲的海洋中,纪念本身的内容也因为或夸大其词、或职业需要,而变得失去了它的本质。

  在有关迈克尔·杰克逊逝世相关的报道或抒情文中,很多人都会将他当成是一个孤胆英雄来描述,以在这种无竞争的场面中,将迈克尔·杰克逊塑出一个独家村式的偶像,以此证明他的特殊,以此证明他的独一无二,以此证明他与其他同时代歌手巨大的差距,而这显然是我们高考体制下的应试教育之作文创作思维。

  必须承认,迈克尔·杰克逊绝对是将黑人流行音乐带向世界,开创流行音乐一个歌舞加影像合一的新时代,开创流行音乐多元化曲风融合时代先河,以及进一步拓宽娱乐与音乐之无限可能性的巨星,是一个在文化意义、音乐革命上都当之无愧的时代偶像。但与此同时,迈克尔·杰克逊却绝对并非八十年代唯一的巨星,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之所以能成为流行乐坛的巨星,除了自身的才华和个人的幸运外,也和他所处时代拥有无数才华横溢的巨星息息相关。

  没有竞争就永远没有进步,没有群星闪耀就绝对孕育不了巨星。但在如今铺天盖地的纪念迈克尔·杰克逊君的活动中,却更多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偶像来画像、来建碑,在一片空白的旷野背景中,将八十年代已经被娱乐工业神化了的巨星,再一次神化。而在这一片忧患、磋砣、悲伤、怨悔和如丧考妣的大环境感染下,歌迷对于这位巨星的纪念,也开始变得失真,过于集中在文化意义和偶像意义的停留,无疑会让不明就里的人,以为八十年代的流行乐坛,原来竟然只有一个迈克尔·杰克逊。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冷静下来,视野放宽,当记忆以宽屏的形式展现出八十年代流行音乐的全景时,你就会发现除了迈克尔·杰克逊之外,原来我们同样还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人和音乐。至少经历过迈克尔·杰克逊当红时代的中国歌迷,就绝对不会在回忆这位巨星所处的八十年代时,仅仅只是想到他一个人的身影。八十年代绚丽的背景,注定了它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因此迈克尔·杰克逊这次的远走,也就成了歌迷对八十年代情结的一种殉葬。

  八十年代的带头大哥走了,生命的规律注定了同时代的巨星,同样都会有步迈克尔·杰克逊的一天,永恒的只有那蓬勃、朝气和充满活力的八十年代。既然迟早都要纪念,那不如在八十年代巨星还没有彻底远离我们视线前,以人而不是神的方式将他们记住。当然更要记住他们的音乐。

 档案人物第一号:Wham!/经典作品:《Careless Whisper》

 你可以不知道Wham!,你却不能不知道George Michael。或者你既不知道Wham!也不知道George Michael,但你却一定不会没听过《Careless Whisper》这首经典名作的旋律。无论是前奏忧怨的萨克斯,还是George忧郁醉人的演绎,这都是萨克斯和情歌结合的一种典范。

  档案人物第二号:Lionel Richie/经典作品《Say You,Say Me》

  如果将迈克尔·杰克逊当成是八十年代动感十足的一面,那么Lionel Richie则无疑就是代表八十年代情深款款的另一面。而1985年,那首代表流行乐坛明星合唱最高成就的《We Are the World》,事实上也正是由这两位同时代的巨星操刀并牵头完成创作和制作。而如果说迈克尔·杰克逊以一首《Thriller》将MV带入情节新时代的话,那么Lionel Richie的一曲《Dancing on the Ceiling》,则更无限拓宽了MV的镜头创作力。但让更多歌迷念念不忘的,当然还是《Dancing on the Ceiling》这张专辑里那一首《Say You,Say Me》,至今你仍然可以在美国当红Urban歌手的慢板作品中,回味出这首经典的依稀身影。

  档案人物第三号:Phil Collins/经典作品《Another Day in Paradise》

  Phil Collins是横跨爵士乐和摇滚乐的伟大鼓手,是一个不识五线谱,但却拥有超强记忆力,而且能够不用排练就能融入乐队的天才音乐人。但历史再传奇,也需要有作品来衬托,而让Phil Collins传世的最大原因,还是他的那曲《Another Day in Paradise》。虽然这首歌的旋律流畅优美,但这却并非是一首情歌,而是一首献给全世界无家可归者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没有愤怒、没有渲泄,Phil Collins正是在最常态的声线演绎里,将一种无奈唱出刻骨铭心的效果。

  档案人物第四号:Madonna/经典作品《Like a Prayer》

  如果以争议性配对,那么在八十年代能和迈克尔·杰克逊对上号的,无疑就只有Madonna。在文化意义上,Madonna无疑就是女版的迈克尔·杰克逊,而在音乐方面,虽然Madonna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人,但其对于音乐流行性的超敏锐直接,却同样不妨碍她可以让自己的个性流行起来。《Like a Prayer》毫无疑问就是她音乐生涯中争议和知名度并列第一的作品。如果说“猫王”是以扭胯来摧毁上一代的价值观,那么Madonna就是用舞曲那机械麻木的节奏,打造出流行音乐的一个物质化时代。事非功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尽管这些巨星也只是八十年代群星图里的沧海N粟,但将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合在迈克尔·杰克逊的纪念版图里,也才能更好的还原出这位巨星更清晰的面容。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