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风尘--关于时光的静物素描

      电影 2008-9-7 11:4


  我们常常会陷入这样的感觉,觉得其实我们一直就在那里,在逝去的岁月里,在别人的故事里,在那些无可奈何的抉择里。当影片的最后,阿远蜷缩在床上无力的痛哭时,隐隐作痛的,是我们自己的心。
  
  当火车缓缓穿过狭长的隧道,出现在黑暗尽头的是一片葱翠的山色,宁静,悠远,两个站在火车上温书的高中生,整齐的制服和稚气未脱的脸庞,告诉我们那是怎样一个青涩纯真的年代,而或许就象他们的名字一样,阿远和阿云,一个注定漂泊,一个云水无依。
  
  那是一个离我们如此久远的年代,苍翠的远山,笼罩在云雾里的村庄,还有那些带着几分木然的人们,生活如同一桌稀稀落落的麻将,带着几分市井的琐屑,而又活色生香。高中毕业后的阿远和阿云相继离开故乡,来到台北打工,如果是在大陆的影片中,这样的情节常常会被演绎的苦大仇深,两个可怜巴巴的打工者在异乡经历种种磨难,受尽欺凌,生不如死却又求死不得,让观众哭得肝肠寸断之余感叹为什么要生下来,滥情到令人发指。而在侯孝贤的镜头下,生活则是一种小桥流水的平淡,虽然也会有苦涩和波折,但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成长,疼痛本来就和快乐一样是维系着生命滋长的一种力量。所以无论是在台北的生活,还是后来阿远的当兵的经历,甚至是阿云嫁给了那个一直在她和阿远之间送信的邮差,侯孝贤都没有去重点的突出过什么,以至于我们在看完影片之后都无法找出那一部分是高潮,可是所有的画面却组成了一段完整的记忆,一阙悲凉的情绪,深深的印入心里。我们知道,侯孝贤是在用镜头表达着他的存在观,一种漠然,洒脱的状态,生活没有大喜大悲,有的只是顺其自然。
  
  侯孝贤在早期的几部作品里,如“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等,都表达出一种对乡土深深的热爱,我们可以看到,在拍摄故乡里的生活时,侯孝贤的镜头语言以远景和大远景为主,镜头下的青山隐隐,浮云蔽日,如同一副清丽的水墨画,表现了乡间的那种怡然自得,与世无争,而当阿远和阿云高中毕业后来到台北打工时,镜头多以中景近景为主,用空间的狭小感,突出了城市里人与人之间那种琐碎紧张的感觉。而当阿远退伍回家后,依然是在以远景为住的叙述中表达着人与环境的关系,当阿公带着几分唠叨的在对阿远讲述自己如何种番薯的时候,伫立在身后的那片葱郁的山林突然让我们也有了一种“家”的亲切感。
  
  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脑海里总是在盘旋着高晓松写过的那首同名歌曲:恋恋风尘。我不知道这首歌的灵感是否来自于这部电影,但是那悠扬伤感的旋律却总是心有灵犀的飘进到这些画面里,像是一段含义隽永的旁白:“当岁月和美丽,已成风尘中的叹息,你感伤的眼里,有就是泪滴,相信爱的年纪,没能唱给你的歌曲,让我一生中常常追忆。”青春是一首苦涩的恋歌,总在岁月和风尘中被传唱不休,在歌声里,沧海变成桑田,红颜变成白发,而侯孝贤用它舒缓空灵的长镜头,凝固了时间和人物,凝固了所有世俗的情感,如同陶渊明说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那些爱与恨,悲伤与喜悦,眷恋和不舍,最终都被溶化在远处的暮色苍山里,成为天空中那一抹淡淡的蓝。
  
  其实直到最后我也并不知道为什么阿云会选择嫁给那个邮差,如同我们的青春,永远没有答案。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