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看不到世界,是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就是整个世界
儒家文化、基督教文明等世界文明的价值取向大有不同,有些甚至相互冲突,但在男人与女人的问题上却高度一致、异口同声,为什么呢?因为男人与女人确实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
从字义上分析:男字分开,上田下力。意思就是在田里劳作,做苦力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最苦最累的人。男人要养家糊口,就得外出工作、做事,不管你是白领、蓝领还是工人、打工仔,你都得东奔西忙,努力工作,你得没日没夜地想方设法挣钱。
男人比较关心户外活动,譬如打猎、钓鱼、赛车。男人的兴趣在新闻、天气、运动,不注意爱情小说和自我成长类的书。
男人对“物体”和“事情”比较有兴趣,对人与感觉比较没兴趣。在今日地球上,当女人幻想爱情时,男人幻想跑车、电脑、电器产品、新玩意儿和更新更强的科技。男人已经先被那些可以帮助他们创造结果和完成目标,并借此表现力量的“事情”占住了。
哲学家叔本华说:“男人看到的东西少,因为他们想的多。”而女作家维•沃尔夫的说法则是:“男人看不到世界,是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就是整个世界。”实事求是地说,后者的说法更接近情理。巴黎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证实,男人的视野的确有限。心理学家玛丽•萨利尼亚克在她的调查报告中做了这样的阐述:“男人的目光总是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与此无关的东西仿佛都被罩在一层面纱下。”
男人看东西时总是集中在一点,而女人的目光则会环顾左右,兼收并蓄,因此她们看到的的确多一些。玛丽进一步指出:男人的视力对准目标,是同他们负责弄到食物这一原始特点分不开的,而女人的视力范围较宽广是因为她们的任务是守卫家庭。
我们经常看到,布置房子的不是男人,而是女人。女人的想象力较丰富,可以想象出屋子里放上新家具后的情景。而男人处理这样一些小的事情则要困难些。自己家里买了一块新台布或一束鲜花,时常被他们忽略。
男人也爱打扮,但他们总是忽略一些细小的地方:刮胡子时留在耳垂上的肥皂泡、露在鼻孔外的鼻毛、与衣服不搭配的领带。男人往往只注意到自己的整体形象,注意一下自己是否有男子汉的气派,其余的就完全看不见了。
女人的感觉很敏锐,他们能看得出旁人的不适。男人则很少如此。一方面,他们对人与人之间小小的紧张缺乏敏感度。另一方面,相对于爱争论的女人,大多数男人喜欢回避问题。遇到麻烦时,男人往往不闻不问。
在一般情况下,男人和女人的最大差异体现在事业与家庭的摆位上。男人以事业为生命,女人以家庭为生命。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也往往大相径庭。
男人直接表现为事业狂,他们为了事业可以舍弃一切。因为只有事业才能激发起他们全部的体能和技能。在奋斗中他们勇敢、坚韧、顽强、执著,在奋斗中他们充满了男性的魅力。
那么女人呢?从事业的角度来说,女人并不逊色于男人。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女人往往并不直接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中,而是躲在所爱的男人背后,通过对男人的全力支持与辅佐,来表现自己对事业的热爱与钟情。
总之,男人是社会的动物,而女人是爱情和家庭的动物。古往今来,男人是这个世界上“挑大梁”的概念在男人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男人希望自己是“骨架”,是“结构”。两性繁衍至此,比起女人来,男人应该更坚实,稳重,严谨,富于逻辑,说的还是“结构”的作用。
为方便进一步论证男人与女人的问题,我们不妨看看孔子、《周易》、《诗》、《礼记》儒家经典及《圣经》等宗教经典是怎样定论男、女的。
《论语•泰伯•阳货》中孔子有两段语录从男人的视角感悟和定论女人。一、“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二、“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孔子所说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的“养”应为养活、相处的意思。孔子所说的“有夫人焉,九人而已”,实质是只承认武王时治理国家的大臣只有九个男人而不是九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计十人。
《易》有乾、坤。“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易•系辞下》)《易•系辞上》中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所谓乾是天、是男,坤是地、是女。《易•小畜》中有“妇贞历”。大意为:妻子辖制丈夫,即使贞正也难免危险。《易•恒》中有:“夫子制义,从妇凶也。”大意为:男人要裁断事理,如果顺从妇人,必有凶险。《易•家人》中有:“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大意为:一家人中,女人谨遵正道居于家内,男人谨遵正道处于家外,男女都牢守正道,这是天地间最重要的大原则。
《礼记•郊特牲》中有:“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扶也。夫也者,以知率人者也。”大意为:迎亲时,出了大门新郎在先,新郎率领着新娘,新娘随从着新郎,夫妇的意义就从此开始了。妇人,就是依附别人的;幼年依附父兄,出嫁依附丈夫,丈夫死后依附儿子。夫就是扶的意思,是以智慧来统率别人的。
《诗•荡之什•瞻》中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大意为:睿智的男子立国为王,睿智的妇人颠覆国邦。
《圣经•旧约•创世纪•伊甸园•人违背命令•神的审判》中有: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他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蛇对女人说:“神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唯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神曾说:‘你们不可以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要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了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神)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爱慕你丈夫,你丈夫必须管辖你。”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诅咒,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到吃的。”
归纳孔子及儒家关于男人与女人的观点是:
1. 孔子认为男女之间相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孔子将女人排除在担任治理国家大臣职务的男人之外而可忽略不计。
2. 女人一定要处于从属男人的地位。
3. 男人裁断事理,如果服从女人,一定灭家灭国!
归纳《圣经》关于男人与女人的观点是:
1. 女人是男人的肋骨所造,女人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由此而确定了女人的从属地位。
2. 蛇首先引诱女人,女人首先被蛇引诱。
3. 神对女人愤怒至极,宣判丈夫必须管辖妻子。
4. 亚当因听从了夏娃的话而受重罚。
男人与女人之间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为身体力量,二为理性。就人的身体力量而言,一般状况下男人大于女人。男人身体力量大于女人的原因是因为男人的肌肉与
脂肪比大于女人。换言之,女人的身体力量小于男人是因为女人身体内的肌肉少于男人而致。从生理上讲,女人的体内某些部位需要大量的脂肪,如小腹、臀部、大腿等,这些脂肪都是为生育而准备的。由于哺乳的需要,乳房占据着胸大肌的空间进而影响二头肌、背扩肌的发达等,这样,女性的体内无法容纳更多的肌肉,与男人相比肌肉量的不足从根本上确定了女人身体力量小于男人的规律。
与身体力量存在着差异一样,男人、女人的理性也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现实看,从初中至高中阶段女生理科成绩普遍变化为差于男生。报考大学时,女生报考理科的比例大大少于男生。社会上对已婚妇女别称为“家庭主妇”,家庭主妇每天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如烧菜、做饭等。按常理,烧菜做饭是女人们的强项,但社会上最好的厨师往往都是男人。医院里有妇科,妇科是专门为诊断和治疗妇科病而设立的,按理说女人对妇科病有比男人更优遇且方便之处,但往往最好的妇科病专家是男人。社会上有“七十二行,行行出
状元”之说,客观地讲,社会上所谓的七十二行所出的状元往往归男人所有而不是女人。人类有史以来有近万年了,其间无论哪种文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地区都从未出现过顶尖的女性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等,而像孔子、老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耶和华、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等等均为男性。事实证明:理性愈抽象,女性愈鲜能参与且掌握,过去是这样,今天是这样。
女性的理性为什么差于男性呢?几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在人类的繁衍生息之中始终是女性承担着怀孕、分娩、哺乳的责任。一个女子约十五岁性成熟后便可怀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后便是哺乳。一段时间后又是怀孕—分娩—哺乳。如果可能的话,这样一个轮回会一直伴随一个女人直至绝经为止。人类的胎儿(包括羊水)最终大约可占母体重量的10%左右,对于孕妇而言,行走不便是她们的共同特点。与人类不同,角马可以在临分娩前以40—50公里的速度奔跑,躲避猛兽的袭击。熊猫也基本不会因怀孕而影响其正常活动,因为一个体重180公斤的熊猫所产下的幼崽只有成人的拳头大小,好像我们人类的成人多吃或少吃一个大馒头在体内所占的空间而已。由于人类的胎儿与母体的比例过大导致母体行动不便,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就是母体的活动半径减小,如果这时母亲有不止一个的幼儿,那她的活动半径将被限制的更小。怀孕—分娩—哺乳—照料幼儿,这些必须有女性承担的责任将女性的一生都无情地限制在半径非常小的范围内活动。男人则不同,他们不必承担与女人相同的责任与义务,他们一生都可以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不必顾忌。由于这个特点,男人被大自然分工做了适合他们的工作——狩猎和为家人或家族提供食物。当然还会有其他适合男人的工作需要他们去做。就猎取野兽的工作为例,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如狩猎工具的制造与使用,猎物的选择与跟踪,自身安全的保护与实施,突发事件的出现与处理,路线的选择与记忆,狩猎的配合与联系,猎取猎物后的安全返回等等。由此看来,男、女的社会分工不同,所需要的理性也不同,由于分工不同,男人的工作所需要的理性远远大于女性,如果没有这些远远大于女性的理性,男性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他们的工作。这个过程不是几百年,也不是几千年,而可能是几十万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形成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在人类繁衍生息的几十万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一年又一年地不断重复,用达尔文的思想定论就是:理性“用则进,不用则退”,由于女性生存环境需用的理性少而男性生存环境需用的理性多,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男、女之间的理性差异,而更重要的是在人类的繁衍生息之中这种理性差异已深深移植于我们人类的生理深处并变成我们的遗传基因了。
孔子所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实质是指男、女之间的理性差异。由于男、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理性差异,所以对问题的观点、立场、看法等也产生很大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直接导致了男女双方的矛盾,理性的差异还使得男女双方在这方面的矛盾很难调和,所以就出现了女子难养的局面了。孔子不认为武王治理国家的大臣有九男一女共十人,认为实际上只有九个男人而已,这种观点的背后也是因为女性的理性大大差于男性而根本无法担任大臣以完成治理国家的重任所造成的。
《易》中的“乾为天,是男。坤为地,是女”,《礼记》中的“妇人就是依附别人”的思想,其理论根源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女人从人体力量到理性的能力都差于男人,因此女人不得不处于顺从男人的低位。《易》中的妻子辖制丈夫,即使贞正也难免危险和男子要裁断事理,如果顺从妇人必有凶险的思想也是因为女性的理性差于男性而产生的。《易》中的女主内、男主外的思想是顺应了人类几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史所造成的自然规律而建立的,所以《易》才说:“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诗》中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的思想。从历史上看,开朝的帝王均为男性,所以说“哲夫成城”。但也有许多“哲妇倾城”,如汉吕后,几乎葬送大汉朝。唐武则天,中绝于大唐。唐杨玉环,将大唐朝彻底葬送。清慈禧,葬送大清于手中。所谓“哲夫成城”得益于理性,“哲妇倾城”失之于理性。
《圣经》中有女人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教条。另外神对夏娃被蛇引诱而偷吃禁果感到非常愤怒,不仅给她增添痛楚,还要她的丈夫必须管辖她,这与中国的丈夫管辖妻子的传统异曲同工。亚当因听从了夏娃的话而遭到神的严惩,这与中国的如果顺从了女人必有凶险的思想大同小异。《圣经》中蛇首先引诱的是夏娃而且成功,为什么?这从另一个侧面告知我们女性的理性差于男性。
男女大不同。只有正确地分析、认识和承认男女之间在人体力量和理性方面确实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男人才能更好地认识女人和自己。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