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感人文章

      我的日志 2008-6-20 3:25

汶川地震感人文章

从5.12的那天起,全国亿人的同胞们,都在每个数字的时间里流着痛的泪、同情的、揪心的、震撼的泪花,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每个地震去过的场面、每个在灾民脸上所呈现的表情,他们都在用一种顽强不屈的毅力挣扎着往上爬的希望,都是眼泪、都在用呻吟强硬的力量应着、、、、、、看着我们记录下这一切,为了祭奠逝去的遇难者,为了感谢关爱灾区的民众们,更是为了告诉劫后余生的同胞,家没了,你们还有13亿亲人,从这一刻起,我们都是你们的依偎!
在这些天的各个新闻快讯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感情、震撼的瞬间,在这不知觉得的画面,我也进入了一种担心、害怕恐慌的氛围中,我不知道自己这是怎么了,看到这么多的人都在为之做付出,从每个人的眼中我再次读通了爱的力量,以前的自己总以为别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着想,(当然另一部分的还是有无私精神的)在困难来到之时,他们只地考虑自己的人身安全,而忽略并肩作战的朋友们。可这次的经历,彻底把我的最潜有的意识换醒了。在我们的同胞遇到灾难时,他们还是奋身的在最前线作战,为同胞们献爱。“在因难中,看人心”这句话很伟大,同样也很有意义的代价。
此刻,更多的在自己脑海盘旋的还是一个接一个在地震中同胞们的画面,刹那间,“生与死的相隔”在思绪里打转,生与死不过是两个字的写法不一,为什么后者的词非得选一些来写它呢?为什么不能让所有的人都有选择,与生紧偎在一起呢?生命所给的,还没有况现完,就给夺走,让人有希望的努力着,却又让之快看到未来时给剿灭呢?为什么不能看在我们这些人的感动与付出中收回加你死的命令呢?让每个人都有生命的活下去。该多好。该多好、该多好。
让生与死的相隔,由生来掌权,让所有的人都在经历困难更加珍惜生生活的不易。(但请别灾难中与死相交)
带着掩饰不住的眼泪,给同胞们寄去默默地的祈福,但愿在此之后,一切都好。虽然我的个人绵薄之力不能带给你们帮助,但我会为你们一直祈祷。一直一直、、、直到有一天自己也可以为这个社会做更好的贡献,到时的一切除了祈求的保佑外,在经济上也可以有了给予。(这一天,可能不会有,即便这个奢侈的梦想遥远,但都会尽一切努力的力量去完成)希望不会太久。
但愿你们都过的好。祈福保汶川以灾民们平安。

去世前,她给孩子留下短信

  5月13日中午,救援队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没有了呼吸。透过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救援队员从空隙伸手进去,确认她已经死亡,又冲着废墟大声呼喊,没有任何回应。这是震后的北川县,还有很多人在等待着救援。救援队走向下一片废墟时,队长好像意识到什么,忽然返身跑回来,他费力地把手伸进她的身下摸索,高声喊,“还有个孩子,还活着!”

  一番艰难的努力后,人们终于把孩子救了出来。他躺在一条红底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有母亲的身体庇护,孩子毫发未伤。

  随行的医生过来准备给孩子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大灾难面前,母爱,孕育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4个小时,他用双手刨出同学

  一块水泥板倒下来,压在崇州市漩口中学初三学生向孝廉的身上。这位13岁的小姑娘醒来后,模糊中看到缝隙外边有亮光,接着再次昏迷。此时,一个声音唤醒了她,是同学马健。“我哭着对他说,马健你别走,等我死了再走吧。马健说,‘我不会走的,你是班上年纪最小的,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你一定要坚持住。’”马健一边喊着“坚持,坚持!”一边疯了似地用双手刨着水泥碎块。大约4个小时后,小孝廉终于被刨了出来,而马健的双手已经血肉模糊。

  面对巨大的灾难,埋在废墟下的孩子,在等待救援的同时,也在用勇气和坚毅,传递着生的信心。

  山上山下,他们相互牵挂

  大地震袭来时,重庆市55名游人正行进在距汶川50多公里处。“快往公路边的平坝跑……”导游刘晓容和余九冬声嘶力竭地喊着,在两名女孩子的指挥下,大家迅速集中到了平坝上。岷江对面的山,轰隆隆地垮下来,烟尘、沙石扑面而来,前后的路都已坍塌职场在线|职场新闻|职场成长|就业信息|就业资讯|职场观察|求职宝典|求职速递|创业杂谈|就业指南

求职指导|职场文化|白领阶层|人力资源|职场充电|简历制作|考试培训|面试技巧|职场天地|职场在线首页

  自救,势在必行。入夜,几十人相互扶持着挤在一座小山顶的小块平地上,两位导游和驾驶员留在山下守望。山上、山下的人,都在相互牵挂。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在倾盆大雨中,这支特殊的队伍互相扶持着,绕过断裂的公路,奔过800米摇摇欲塌的隧道,躲过一次次余震,走走停停5个多小时后,终于见到了救援者。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