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

      无心笔记 2005-1-12 19:14

上班的时候抢劫同事CD一张,名曰:断弦的耳朵。
中午回家途中经一旧书店,觅得散文集两册,名曰:旷世的忧伤。

很压韵的名字,也都很别致,CD的包装很典雅,书的简介似乎颇有见地,因此感觉很有兴趣看一看,听一听,因此心情不错。

我很喜欢散文,林语堂,梁实秋,朱自清,余光中都是我很喜欢的作者,而国内建国后的散文好象只有一个早死的王小波可以一读,但我还是期待在这本书中有点新发现。

回到家,在断弦的耳朵的音乐中开始读读旷世的忧伤。

音乐感觉一般,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或者再听几次可以让我不敏感的耳膜和它建立点感情。

书确实不错,让我着迷好一阵,直到被郁闷的电话打扰。其中对于近代中国散文发展的阐述可以说是我所见到最尖锐的批评,让人激动。而第一篇以胡风早期对于革命向往的乐观主义文章“不死的青春”开篇。紧接着第2篇胡风的私人信笺(1951年)中就写道:现在有权者要的是没有过程的战斗,无根的花,或者失心的声音,那又何必写呢?。。。。。工作?还在试谈中,也不过想把我塞在什么地方罢了不必存幻想。。。。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正式出版的刊物上看到建国初期文人真正心里的声音,两篇文章期间的反差似乎在悄悄的告诉我们点什么。

不想多谈政治,但是确实值得一读,也让我对胡风这个人有了兴趣,原来只知道著名的冤案“胡风反革命集团”。所以在google中搜索一下。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诗人,评论家。曾任左联宣传部长,与鲁迅交往较多。1934年开始专业写作生涯,“两个口号”论争中起重要作用。办《七月》等杂志,编丛书培养了一批诗人作家。50年代蒙冤受批判。一生主要致力于文学理论研究,有《文艺笔谈》等多种专著。
对于震惊中外的“胡风事件”,1980—1988年,中共中央三次下达文件,从政治上到文艺思想上对其给予彻底平反。

至于胡风事件,好象已经变得有点说不清楚,也许谁也不会再了解当时的真相。

随便搜索了一下,这本书的主编季羡林,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网站做得太烂了,八院士整得和卖狗皮膏药的没区别。不信去看看:

www.cass.net.cn/y_09/y_09_01/y_09_01_24.htm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