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如其所是。人微不足道,人听任自己微不足道,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位置。——奈保尔〈河湾〉
谈〈青春〉这部小说却忍不住想到把奈保尔的话摘录于此。如若你想了解跨文化的叙事是什么样子,想追忆那些已逝的青春岁月,或者想了解自传性的小说的写法,那么库切是不错的选择。作为一名殖民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库切也不可避免的染上了奈保尔所言的那种打量生活的眼光:他们尽量从熟悉的情景中跳脱出来,从一定距离之外打量自己的家园。很显然,他们都无从摆脱身为“边缘人”的共同处境。在库切的笔下,这种眼光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他痛恨关于南非的一切,甚至赌气说:如果明天大西洋上发生海啸,将非洲大陆南端冲得无影无踪,他不会流一滴眼泪。
库切在书中不断得想撇清自己和南非的关系,包括和自己的亲人、情人。在他故作冷漠的、负气的言辞其实恰从背面强调了他与家乡不能割舍的精神纽带关联。
他在书中塑造了一个追求诗意和精神理想的南非青年,在大学时代即是庞德与艾略特的忠实信徒,一心想抛弃贫穷、混乱的非洲来到欧洲,这个在主人公心目中代表了高雅和诗意的盛殿中求得如大师般的传奇人生。但现实总是残酷的。痛苦似乎总是生活承诺给人们的唯一礼物。在伦敦求学的他,没有朋友,余下的时间只能在电影院、书店和大英图书馆中消磨,似乎,只有在这些地方,艺术才真实而零星地存在着。他渴望成为一名诗人,却不幸身穿古板的黑西服在IBM公司从事最为理性的工作——程序编辑员。他忍受不了现实精神生活的贫困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丑陋、罪恶和卑微。他渴望一种如大师般非凡的爱情,然而事实却往往以其寒碜而无聊的一面展现在他面前。显然,现实与理想发生了重大的断裂,他深知这些可怕的错位的存在也懂得及时以思辨而冷静的反省来提点自己。但似乎他并不能彻底地与凡俗决裂,生活不过如此,他不过仍旧是个孤独的精神流浪儿,“一个人就是一座孤岛”,他始终摆脱不了生活的困顿与迷茫,始终无法溶入伦敦、掌握伦敦,相反,结果是伦敦不带感情的社会机制在把他吞没,把他码进微不足道的社会缝隙里,成为实践精英意志的帮凶。
青春的历程,大概始终无法跃过梦想在现实面前幻灭的悲剧轮回,否则成长将是不完整和不完美的。
做一个诗人是困难的。在这本书中,库切事实上揉进了他对文学与诗歌的看法。他所推崇的诗人艾略特曾说:诗歌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对个性的表现,而是对个性的逃避。而只有诗人才懂得这种逃避意味着什么。然而他始终不明白他在逃避什么,或者说他始终不愿意承认逃避的真实内容。
也许还是得回到奈保尔才能解释这一切。他总是能够将自己的思想不动深色地放入故事情境中,让人丝毫不能辨出说教的意味来。“诗人力求在生活与超脱间找到平衡,而不安全感正是这一切的代价。”而残酷的现实感和诗人的理想是相违背的,诗人不愿意承认一切的努力都是虚妄无益的。而平常人则根本回避思考这个问题。那么这对于诗人而言是一种幸还是不幸呢?
身为边缘人不可避免的面临两难的处境,这在库切的身上变作高雅与高尚的不相容。他宁愿是个坏人而不愿做个乏味的人,但他不又不敬重这种人,也丝毫不敬重把这种两难处境用言语表达的那种聪明。这种毫不留情的自我逼迫在〈青春〉这本书中随处可见。
〈青春〉是一部理想的枕畔书。那天,和骈石姐姐去逛坐落在城市角落里的书店,抱了一捆书回来。她着力推荐库切的〈青春〉,而那时,我恰巧沉迷于奈保尔的〈河湾〉迷人的文字中间。因为先前并未耐下性子把库切的〈耻〉看完,所以对这本书也同样不看好。后来因为偶然的机缘,无数次地看到这本书,姐姐又反复在我面前推荐,于是,那种奇怪的感觉又升腾上来:似乎在生活中,有样事物,有个人,曾经根本是被排除在你的视线之外,与你的生活豪不相干的。但有一天注定会为你所发现,而这一天到来的时刻,这样事物,这个人,会反复的闯进你的世界,似乎成为一种命定的相遇,而不得不引起你的正视。结果,就买了一本,放在枕边慢慢地读,直待眼睛倦怠才肯放手,第二天,并非接着上次的内容往下读,有时是跳过的,有时则是重叠的。于是,整个故事就像一些零散的碎片飘散在脑海里,成为一种很飘渺的印象。事实上,这就是本随便从什么地方读起的书,因为它向我们展开了我们所熟悉的生活和感觉。你会为读到一些精确描述的语句而会心一笑的。
谈〈青春〉这部小说却忍不住想到把奈保尔的话摘录于此。如若你想了解跨文化的叙事是什么样子,想追忆那些已逝的青春岁月,或者想了解自传性的小说的写法,那么库切是不错的选择。作为一名殖民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库切也不可避免的染上了奈保尔所言的那种打量生活的眼光:他们尽量从熟悉的情景中跳脱出来,从一定距离之外打量自己的家园。很显然,他们都无从摆脱身为“边缘人”的共同处境。在库切的笔下,这种眼光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他痛恨关于南非的一切,甚至赌气说:如果明天大西洋上发生海啸,将非洲大陆南端冲得无影无踪,他不会流一滴眼泪。
库切在书中不断得想撇清自己和南非的关系,包括和自己的亲人、情人。在他故作冷漠的、负气的言辞其实恰从背面强调了他与家乡不能割舍的精神纽带关联。
他在书中塑造了一个追求诗意和精神理想的南非青年,在大学时代即是庞德与艾略特的忠实信徒,一心想抛弃贫穷、混乱的非洲来到欧洲,这个在主人公心目中代表了高雅和诗意的盛殿中求得如大师般的传奇人生。但现实总是残酷的。痛苦似乎总是生活承诺给人们的唯一礼物。在伦敦求学的他,没有朋友,余下的时间只能在电影院、书店和大英图书馆中消磨,似乎,只有在这些地方,艺术才真实而零星地存在着。他渴望成为一名诗人,却不幸身穿古板的黑西服在IBM公司从事最为理性的工作——程序编辑员。他忍受不了现实精神生活的贫困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丑陋、罪恶和卑微。他渴望一种如大师般非凡的爱情,然而事实却往往以其寒碜而无聊的一面展现在他面前。显然,现实与理想发生了重大的断裂,他深知这些可怕的错位的存在也懂得及时以思辨而冷静的反省来提点自己。但似乎他并不能彻底地与凡俗决裂,生活不过如此,他不过仍旧是个孤独的精神流浪儿,“一个人就是一座孤岛”,他始终摆脱不了生活的困顿与迷茫,始终无法溶入伦敦、掌握伦敦,相反,结果是伦敦不带感情的社会机制在把他吞没,把他码进微不足道的社会缝隙里,成为实践精英意志的帮凶。
青春的历程,大概始终无法跃过梦想在现实面前幻灭的悲剧轮回,否则成长将是不完整和不完美的。
做一个诗人是困难的。在这本书中,库切事实上揉进了他对文学与诗歌的看法。他所推崇的诗人艾略特曾说:诗歌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对个性的表现,而是对个性的逃避。而只有诗人才懂得这种逃避意味着什么。然而他始终不明白他在逃避什么,或者说他始终不愿意承认逃避的真实内容。
也许还是得回到奈保尔才能解释这一切。他总是能够将自己的思想不动深色地放入故事情境中,让人丝毫不能辨出说教的意味来。“诗人力求在生活与超脱间找到平衡,而不安全感正是这一切的代价。”而残酷的现实感和诗人的理想是相违背的,诗人不愿意承认一切的努力都是虚妄无益的。而平常人则根本回避思考这个问题。那么这对于诗人而言是一种幸还是不幸呢?
身为边缘人不可避免的面临两难的处境,这在库切的身上变作高雅与高尚的不相容。他宁愿是个坏人而不愿做个乏味的人,但他不又不敬重这种人,也丝毫不敬重把这种两难处境用言语表达的那种聪明。这种毫不留情的自我逼迫在〈青春〉这本书中随处可见。
〈青春〉是一部理想的枕畔书。那天,和骈石姐姐去逛坐落在城市角落里的书店,抱了一捆书回来。她着力推荐库切的〈青春〉,而那时,我恰巧沉迷于奈保尔的〈河湾〉迷人的文字中间。因为先前并未耐下性子把库切的〈耻〉看完,所以对这本书也同样不看好。后来因为偶然的机缘,无数次地看到这本书,姐姐又反复在我面前推荐,于是,那种奇怪的感觉又升腾上来:似乎在生活中,有样事物,有个人,曾经根本是被排除在你的视线之外,与你的生活豪不相干的。但有一天注定会为你所发现,而这一天到来的时刻,这样事物,这个人,会反复的闯进你的世界,似乎成为一种命定的相遇,而不得不引起你的正视。结果,就买了一本,放在枕边慢慢地读,直待眼睛倦怠才肯放手,第二天,并非接着上次的内容往下读,有时是跳过的,有时则是重叠的。于是,整个故事就像一些零散的碎片飘散在脑海里,成为一种很飘渺的印象。事实上,这就是本随便从什么地方读起的书,因为它向我们展开了我们所熟悉的生活和感觉。你会为读到一些精确描述的语句而会心一笑的。
回复Comments
{commenttime}{commentauthor}
{CommentUrl}
{comment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