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拉奥孔 2004-6-10 14:18
高贵的单纯 静慕的伟大 ——对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赏析 雕塑是美术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源远流长。到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雕刻作品,像《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掷铁饼者》、《持矛者》、《阿佛洛狄忒、潘和厄洛斯》、《拉奥孔》等。雕刻家们塑造的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的肉体与灵魂相统一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我要分析的就是古希腊美术发展到希腊化时期的著名雕像《拉奥孔》。这座雕像是由罗德斯岛雕刻家阿洛山德尔、阿泽洛多鲁斯和波留多罗斯三人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合作完成的。 雕塑取材于希腊和特洛伊战争的神话传说:古希腊的守护神天神要使古希腊强大,让古希腊去吞并特洛伊.战争进行了十年, 但希腊人仍然攻不下特洛伊城。最后想出了一个木马计:用一匹巨大的木马放在城外,让奥德赛率领英雄们藏入马肚,然后叫全体希腊将士假装撤退,乘船隐避到附近的海湾里。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撤走了,就打开城门,见到一只巨大的木马,想把它拖进城去。拉奥孔是特洛伊城的祭司, 他通过与神的沟通,知道了希腊人的诡计,于是他出来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木马拉进城,以免中计。这触怒了天神,因为拉奥孔破坏了天神要毁灭特洛伊城的计划。于是天神调来两条巨蟒把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活活缠死。这是一个人与神冲突的悲剧。作为祭司要预示人们避免灾难,这是他的责任。但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因而遭到惩罚。 雕像鲜明地表现了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受蟒蛇折磨、挣扎的痛苦情状。他和一个小儿子站立在祭坛的基座上,另一个儿子站立在祭坛的旁侧。他的下肢被一条毒蛇捆缚着,但在这一瞬间,他所奋力抗拒的是另一条毒蛇死亡的噬咬。他的右手紧握住蛇身的后部,左手抓住蛇颈。但显然过于靠后了,无法阻止蛇头的移动。所有的肌肉组织皆因争斗的激烈,表现得强劲有力。蛇牙噬咬的剧烈痛楚和本能的逃避,使拉奥孔的身躯向右弯成一个弓形。他双手擒住巨蟒,蟒蛇穿绕他的肋腹,咬噬他的腰部,为此他的身躯急剧地躲闪而形成激烈的扭曲,全身肌肉紧张,胸部高拱,腹部紧缩,似在竭力抑制痛苦。他的两个儿子各有不同的表现,一个情况似乎不及另一个危险,他正想抽出左腿用力摆脱,侧过头来关切地注视着父亲;另一个已经站立不稳,正举起左手,似乎在呼救,他已被死亡的恐怖所控制。整座雕塑采取了金字塔形的处理。中以人物拉奥孔形体较大,次要人物较小,两条扭动的巨蟒成为把三者连在一起的纽带,形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构图,显得稳定而变化丰富。人物随蛇的缠绕扭动,相互呼应组成一个多变的整体。 《拉奥孔》群雕将悲壮、伟岸、痛苦、恐怖升华到一个戏剧般的高潮嘎然而止,完全没有拉奥孔死去后的冷寂与凄凉,没有丑陋的尸体,与丑陋无缘——这便是古希腊的审美法则——唯美法则。许多古典主义的伟大作品都体现了这种戏剧般的高潮。譬如在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当耶酥告诉众门徒:“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的时候,高潮也就在此时出现:十二门徒的反应以及中央的耶酥的宽容、静然形成了一个强烈对比。《拉奥孔》在表现爱国者与神的悲剧性冲突上的鲜明,在人体解剖上的精通,在构图上的纯熟与完整,都无愧于一座群雕名作。 《拉奥孔》自1506年出土后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许多人曾对展示拉奥孔父子临死前顷刻情景的这件群雕作过细节分析和想象补充。人物的痛苦和绝望得到恰如其分的展现,而又不同于恐惧的宣泄。 许多著名学者和专家都对《拉奥孔》作出过积极评价。 意大利杰出的伟大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为此赞叹说“真是不可思议”。 德国大文豪歌德以为《拉奥孔》以高度的悲剧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同时在造型语言上又是“匀称与变化、静止与动态、对比与层次的典范”。 德国美学家莱辛曾从美学的高度专论过它的美学价值。莱辛说,拉奥孔的面孔所表现的痛苦并不如人们根据这种痛苦的强度而期待的那么激烈,在拉奥孔的形象上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在于:在古希腊艺术家看来美是艺术家的最高法律,他们为了避免在表现痛苦时显示的丑态,有时往往完全回避激情或加以冲淡,为的是不影响美。莱辛认为,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身体极度苦痛情况下的扭曲变形同高度的美是不相容的,所以雕刻家不得不把身体的苦痛冲淡,把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因为哀号会使面孔扭曲变丑。希腊雕刻在形式表现上力求化丑为美,显示出“静穆的光辉”。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温克尔曼百般推崇希腊时期的雕刻,认为它们"就像海的深处永远停留在静寂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涛汹涌",具有"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一般特征。他指出在《拉奥孔》像的脸上可以感觉到致命的痛苦,但艺术家为了避免描绘惨痛悲吼而出现嘴巴孔洞,只用了"一声畏怯的敛住气的叹息"。他那肉体痛苦和心灵伟大集中体现在忍受力上,这种精神的强度深深地震撼着观众的心。“静穆”艺术品的价值不在情感的发作而在激情的凝炼,不是火山的爆发,而是海底的静溢。人类特有的静穆将心胸里情感的风浪、意欲的波涛、外部世界的灾难统统摄进宁静和雅的境界。在拉奥孔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可动摇的人的伟大,正是这些内心的宁静战胜了世界的磨难。 正如一面镜子有两面一样,也有人对这件群雕表示异议。他们认为作品过于强调人物极度痛苦的外在形态,而缺少更深刻的心理刻划,所以并非是艺术上极臻完美之作,它在十六世纪被誉为 “高峰”,不免过誉了。 我觉得拉奥孔的这种表情可能是为了照顾雕塑美学上的要求,从而表现古希腊时代的内敛精神,代表古典艺术的理想,即“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总的来说,《拉奥孔》鲜明又突出地显示了希腊化时代雕塑的激情特征,不失为该时代的一件典型代表作品。  除了在人物形象和情感上的成功塑造,《拉奥孔》在造型上也值得称道。卷曲的头发、褶皱的布匹衣服、发达的胸肌、腿肌、腹肌、手臂肌肉都很好地得到了表现。线条流畅优美极了,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在我看来,对人物的刻画最难的要属表情了。《拉奥孔》的雕刻家们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表情和心理活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那种痛苦、无助和绝望 。蛇的凶残通过他们的手也体现无遗。他们娴熟的雕刻技巧和刀法是我们这些两千多年后的人自愧否弗如的。我们学的是工业设计,要求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看来,他们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觉得这件群雕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对蛇身的刻画不够细致,太过平滑、单调,没有体现蛇身的那种带鳞的特点。 参考文献:《希腊罗马美术史话》(章利国)(人民美术出版社) 《美术》(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第三册) 《外国美术史》(欧阳英 潘耀昌主编)(中国美术出版社) 《拉奥孔》(莱辛)(德国) 《古代艺术史》(温克尔曼)( 德) 《古希腊雕塑》(陆桦)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