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真是室外每隔一个小时就调一次色温,那你就会真吃大苦了。老手是很少去调白的,比如拍武打电视剧的台湾摄影师, 他们从来不调白,就打预置。甚至他们很少去看监视器。道理其实简单,如果你每个小时都要调白的话,那么从凌晨到正午直至傍晚,色温的变化就没有了,也就是说人主观上的时间轴就消失了---分不出中午和傍晚了。而且他们拍时装电视剧经常用200K或者4300K的预置去拍日光戏,这样出来的是偏蓝的调子,显得得干净且时尚。
对于色温预制,新出的高级机种采用了双滤镜系统,也就是色温滤镜和灰镜分开设置,比如你说的松下新推的 AJ-HDC20A或者27F的色温设置和sony的新款机器都分别是:直通,3200K,4300K和6400K四片。灰镜也有四片灰度的设置。注意它已经取消了5600K的设置。换成了4300K和6400K。不知道这个广院的老师讲没讲过。如果还按以前的3200k和5600k讲,那就有点跟不上形势了。调白理论知道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严格的按照那个进行。否则会陷入教条。
但有一种情况,就是打光高低色温都同时出现的时候,或者是需要颜色微调的时候,需要调白,这时候就需要经验和理论知识了,我一般是任意找一个反向的颜色进行调白,这可以是任意的物体或者他的阴影,颜色多为高级灰,很微妙。调整完了也变化不大,只是色相有微妙的变化。这种拍摄情况其实遇见很少。色板是完全可以不用的。色板的设置还不如现场的颜色变化多。
从新款机器的配置说明了美学认识的提高。如果完全的追求颜色的“还原”是背离美学的。我们所看到的所有颜色上有突出效果的电影,一律是偏色的。而且偏的还不是一点半点儿。比如大家以前经常说到的《天使爱米丽》是偏绿味儿的。从国外的平面摄影就可以看出来, 也是一律偏色,但是偏的很微妙,很美。这归功于后期的处理。
电影摄影一般不在前期拍摄去进行颜色的调整,完全是后期的配光。这可以是传统的滤镜配光,也可以数字配光。电视剧由于受时间和资金的限制,所以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就把颜色调整好了。如果是做数字电影的话,我建议用预置拍摄甚至自动白就可以了,后期再进行颜色的调整。如果是要转胶片的话,那么颜色的调整基本就交给国外就可以了,他们调得比国内出色的多,把精力只放在剪辑上就可以了。
对于色温预制,新出的高级机种采用了双滤镜系统,也就是色温滤镜和灰镜分开设置,比如你说的松下新推的 AJ-HDC20A或者27F的色温设置和sony的新款机器都分别是:直通,3200K,4300K和6400K四片。灰镜也有四片灰度的设置。注意它已经取消了5600K的设置。换成了4300K和6400K。不知道这个广院的老师讲没讲过。如果还按以前的3200k和5600k讲,那就有点跟不上形势了。调白理论知道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严格的按照那个进行。否则会陷入教条。
但有一种情况,就是打光高低色温都同时出现的时候,或者是需要颜色微调的时候,需要调白,这时候就需要经验和理论知识了,我一般是任意找一个反向的颜色进行调白,这可以是任意的物体或者他的阴影,颜色多为高级灰,很微妙。调整完了也变化不大,只是色相有微妙的变化。这种拍摄情况其实遇见很少。色板是完全可以不用的。色板的设置还不如现场的颜色变化多。
从新款机器的配置说明了美学认识的提高。如果完全的追求颜色的“还原”是背离美学的。我们所看到的所有颜色上有突出效果的电影,一律是偏色的。而且偏的还不是一点半点儿。比如大家以前经常说到的《天使爱米丽》是偏绿味儿的。从国外的平面摄影就可以看出来, 也是一律偏色,但是偏的很微妙,很美。这归功于后期的处理。
电影摄影一般不在前期拍摄去进行颜色的调整,完全是后期的配光。这可以是传统的滤镜配光,也可以数字配光。电视剧由于受时间和资金的限制,所以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就把颜色调整好了。如果是做数字电影的话,我建议用预置拍摄甚至自动白就可以了,后期再进行颜色的调整。如果是要转胶片的话,那么颜色的调整基本就交给国外就可以了,他们调得比国内出色的多,把精力只放在剪辑上就可以了。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