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GMAIL邀请变成一种负累
当GMAIL邀请变成一种负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审视分析一下GMAIL到底是什
么,它可以带给我们什么,GMAIL是我们的生活必须品吗?Google是以怎么样的心态
来推广这个倍受争议同时又被争先效仿的新产品的呢?结合媒体的一些报道和网
友对其的评论,加上我自己的一些观点,我想试着分析一下Gmail到底是个什么,
它将会走到哪里去?
Gmail之优劣势分析:
Strengths:
Google多年来悉心营造的品牌优势对于Gmail的推广以及提高广大使用者对
Gmail这项"数据存储"服务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Gmail这一新生事物能够为久无热点的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一个难得的炒买机会,
尤其正当Google小子在北美上市的当儿,Gmail即便不成功,也能为公司和股东带
来可观的眼球效应.至少可以保证IPO过程不会被冷落。或许换个角度来看,
Google在这个时候推出Gmail其部分目的只是为了标榜Google敢为人先,并
追求卓越的精神.即使得不了钱场,赚吆喝得个人场也是好的.
Google上市后募集的海量资金需要在公司业务上有个释放的出口.根据Google上
市前各方人事的猜测,Google在上市后会有业务多元化的趋势,即以搜索为业务核
心,拓展与其相关或技术上能够利用其既有优势的项目。Gmail无疑是一个不错的
选择,它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Google永无止尽的创意精神,同时又可以将Google
当前最大的利润来源在线文本广告和最大的技术优势智能搜索融合进去。
从Google IPO 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Google的三个核心使命(Commitment):1.我们
会不以利益为其基本出发点,竭尽所能地为用户提供最具相关性和最有用的搜索结
果.2.我们会不遗余力为用户提供最具有相关性和最有利用价值的广告(他们相信
广告也是一种广大用户需要的信息资源)3.我们会通过不懈的努力提升用户的使用
体验,发展搜索技术并在相关的重要信息管理领域发挥他们的作用。Orkut,Blogger
和Gmail都是从此三项企业发展使命中发展而来的。通过Orkut,Blogger和Gmail的
人气聚集效应,有效的将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人和人之间发生的事件也收罗
到"可搜索"的信息范畴之内.这样Gmail其实就变成了一个综合若干商业概念和商
业模式的混合体(电子邮件,海量存储,SNS,搜索技术,智能在线广告),在此基
础上他们可以在市场策划,产品推广过程中实现马太效应的优势放大作用.业务间
互为补充,互相提携,共同发展。
从E-MAIL这项服务的业务特点来看,它是网络服务家族中最老也是最主流的服务之
一,同时也是在技术协议标准和服务形式上最无变化的服务之一。同时,就象传统
行业中的房地产和快速消费品行业一样,是人们每日每时都必须的消费产品。如果
谁能够在这个业务方向上取得垄断性的优势,让用户赖以为生,那么它之后的衍生
产品和服务都将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限度的进入和发展优势。
Weaknesses:
1G存储容量到底有没有实用价值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疑问。Google当时的初衷是
想经由此革命性的全新应用模式来改变人们传统的离线浏览邮件的习惯,通过强大
的搜索将邮件在WEB端有效的组织起来,通过获取人们的交流轨迹来推介其广告
。这只是个理想,实际生活中人们的使用习惯会不会因此而改变是一个问题。即使
人们接受了Gmail这一新事物,人们会不会将其只作为文本邮件的存储器也是一个疑
问。就我个人的使用经历来说,我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个网络U盘来用,用它来收
发大大小小的照片,Word文档,并同时备份所发的内容在网上.当人们都这样做,将
Gmail空间作为一个存放多媒体文档的大箱子的时候,我想Google当初的智能文本广
告策略恐怕就难以奏效了.(想想我们的硬盘中什么类型的文件占总容量的百分比最
多)
Gmail的维护费用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成几何级数增长。现在Gmail的用户还不
多,已经存留在GMAIL服务器上的内容还不够海量。如果是两三年后,随着用
户的增加和用户存储数据容量的增加,计算维护费用的公式结构会发生本质的变化.
当然,针对这一点我想Google当初应该是经过周密计算,考虑了用户规模,时间因
素,存储介质的成本变化,广告和其它收入回报等相关因素,最后才得到一个比较
安全的临界值――1G的。但即便如此,这依然是Gmail长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隐忧。
虽然可以用磁带等低价格的存储介质来备份用户数据,Gmail的数据安全性问题
仍然值得担忧,对与大容量存储,用户需要1000%的安全。有非常大的可能单个用户
会将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只存在Gmail里,一旦出现万分之一的差错,那么Gmail品
牌对用户的安全承诺就将毁于一旦,可能五年十年不会出问题,但如果更久呢?风
险就难以评估和预测了。
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没有看到Gmail服务unique的一面。这使得Gmail这种服务方
式至少在现阶段是易与复制的。国外的情况没有看到太多,只有Lycos和Yahoo!在最
近的动作比较大。国内服务提供商却是不甘寂寞,借着庆祝公司成立xx周年的名目
悄悄将旗下的免费和付费Email服务升了级。更有新来者如1G.COM.CN,GMAIL.CN也来
借势来趟这滩浑水。
E-mail这种互通互联的服务是很容易被狙击的。本月15日,Cnet news.com的报
道说,HOTMAIL给了Google一个Cold shoulder,国内的形式也是同样,Gmail发到
SINA的信,从来都被退回。发去Sohu也是小有问题,收到过几次退信。对于Google这
个不遵守“规则”的叛逆者,如果主要邮件服务提供商联合起来抵制其服务拓展,结
果将是怎样呢?
大概是因为文本广告推广的原因,Google的Gmail现阶段还没有推出多语言版本,而
且在邮件的编解码上还有许多问题,加上服务器不是很容易连接,等等这些这都在
Gmail的初始推广阶段起到了非常不好的负面效果。
Google的邀请策略理论上能够为Gmail服务的推广遴选出一批最有效率的测试者,
但事实上由于Gmail本身没有强大的广告攻势,认知这个品牌的人群还停留在网络新
服务的狂热追随者这类人当中,当品牌从离Gmail较近的一个圈子向较远的圈子扩散
的时候就会显而易见的遇到困难。当Gmail邀请事实上还未过剩的时候,邀请人的可
邀请资源可能已经逼近枯竭了。拿我为例,身边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对IT不是很感兴趣
,本身Gmail服务对中文的支持又还不成熟,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本来的好事可能就
变成了尴尬。
Gmail在隐私权问题上在世界范围内倍受责难。在德国遭禁,16国联合向国际维权
组织投诉。对于隐私权,中国人似乎到不是很在意。只要免费,看看广告国人还是可
以接受的。
预想:Google最终可能会在原有服务模型上做一些变化,将1G空间Email做成一个开
放式的服务,使用规模效应来重新定义Email以及Ftp,流媒体等最常用服务的行业标
准。Gmail此举只是投石问路。Google就象一个机敏稳健的猎手,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他也可能走错路,但是也只有走在最前面的人能够得到那些转瞬即逝的猎杀机会。
想想Google那个简单的图标代表什么呢?对,聪明,可信,还有充满朝气。我相信通
过前期的摸索,Google终究会杀出重围,走出柳暗花明的一步
原文:http://www.donews.net/yimao/archive/2004/06/18/30619.aspx
当GMAIL邀请变成一种负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审视分析一下GMAIL到底是什
么,它可以带给我们什么,GMAIL是我们的生活必须品吗?Google是以怎么样的心态
来推广这个倍受争议同时又被争先效仿的新产品的呢?结合媒体的一些报道和网
友对其的评论,加上我自己的一些观点,我想试着分析一下Gmail到底是个什么,
它将会走到哪里去?
Gmail之优劣势分析:
Strengths:
Google多年来悉心营造的品牌优势对于Gmail的推广以及提高广大使用者对
Gmail这项"数据存储"服务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
Gmail这一新生事物能够为久无热点的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一个难得的炒买机会,
尤其正当Google小子在北美上市的当儿,Gmail即便不成功,也能为公司和股东带
来可观的眼球效应.至少可以保证IPO过程不会被冷落。或许换个角度来看,
Google在这个时候推出Gmail其部分目的只是为了标榜Google敢为人先,并
追求卓越的精神.即使得不了钱场,赚吆喝得个人场也是好的.
Google上市后募集的海量资金需要在公司业务上有个释放的出口.根据Google上
市前各方人事的猜测,Google在上市后会有业务多元化的趋势,即以搜索为业务核
心,拓展与其相关或技术上能够利用其既有优势的项目。Gmail无疑是一个不错的
选择,它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Google永无止尽的创意精神,同时又可以将Google
当前最大的利润来源在线文本广告和最大的技术优势智能搜索融合进去。
从Google IPO 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Google的三个核心使命(Commitment):1.我们
会不以利益为其基本出发点,竭尽所能地为用户提供最具相关性和最有用的搜索结
果.2.我们会不遗余力为用户提供最具有相关性和最有利用价值的广告(他们相信
广告也是一种广大用户需要的信息资源)3.我们会通过不懈的努力提升用户的使用
体验,发展搜索技术并在相关的重要信息管理领域发挥他们的作用。Orkut,Blogger
和Gmail都是从此三项企业发展使命中发展而来的。通过Orkut,Blogger和Gmail的
人气聚集效应,有效的将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人和人之间发生的事件也收罗
到"可搜索"的信息范畴之内.这样Gmail其实就变成了一个综合若干商业概念和商
业模式的混合体(电子邮件,海量存储,SNS,搜索技术,智能在线广告),在此基
础上他们可以在市场策划,产品推广过程中实现马太效应的优势放大作用.业务间
互为补充,互相提携,共同发展。
从E-MAIL这项服务的业务特点来看,它是网络服务家族中最老也是最主流的服务之
一,同时也是在技术协议标准和服务形式上最无变化的服务之一。同时,就象传统
行业中的房地产和快速消费品行业一样,是人们每日每时都必须的消费产品。如果
谁能够在这个业务方向上取得垄断性的优势,让用户赖以为生,那么它之后的衍生
产品和服务都将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限度的进入和发展优势。
Weaknesses:
1G存储容量到底有没有实用价值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疑问。Google当时的初衷是
想经由此革命性的全新应用模式来改变人们传统的离线浏览邮件的习惯,通过强大
的搜索将邮件在WEB端有效的组织起来,通过获取人们的交流轨迹来推介其广告
。这只是个理想,实际生活中人们的使用习惯会不会因此而改变是一个问题。即使
人们接受了Gmail这一新事物,人们会不会将其只作为文本邮件的存储器也是一个疑
问。就我个人的使用经历来说,我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个网络U盘来用,用它来收
发大大小小的照片,Word文档,并同时备份所发的内容在网上.当人们都这样做,将
Gmail空间作为一个存放多媒体文档的大箱子的时候,我想Google当初的智能文本广
告策略恐怕就难以奏效了.(想想我们的硬盘中什么类型的文件占总容量的百分比最
多)
Gmail的维护费用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成几何级数增长。现在Gmail的用户还不
多,已经存留在GMAIL服务器上的内容还不够海量。如果是两三年后,随着用
户的增加和用户存储数据容量的增加,计算维护费用的公式结构会发生本质的变化.
当然,针对这一点我想Google当初应该是经过周密计算,考虑了用户规模,时间因
素,存储介质的成本变化,广告和其它收入回报等相关因素,最后才得到一个比较
安全的临界值――1G的。但即便如此,这依然是Gmail长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隐忧。
虽然可以用磁带等低价格的存储介质来备份用户数据,Gmail的数据安全性问题
仍然值得担忧,对与大容量存储,用户需要1000%的安全。有非常大的可能单个用户
会将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只存在Gmail里,一旦出现万分之一的差错,那么Gmail品
牌对用户的安全承诺就将毁于一旦,可能五年十年不会出问题,但如果更久呢?风
险就难以评估和预测了。
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没有看到Gmail服务unique的一面。这使得Gmail这种服务方
式至少在现阶段是易与复制的。国外的情况没有看到太多,只有Lycos和Yahoo!在最
近的动作比较大。国内服务提供商却是不甘寂寞,借着庆祝公司成立xx周年的名目
悄悄将旗下的免费和付费Email服务升了级。更有新来者如1G.COM.CN,GMAIL.CN也来
借势来趟这滩浑水。
E-mail这种互通互联的服务是很容易被狙击的。本月15日,Cnet news.com的报
道说,HOTMAIL给了Google一个Cold shoulder,国内的形式也是同样,Gmail发到
SINA的信,从来都被退回。发去Sohu也是小有问题,收到过几次退信。对于Google这
个不遵守“规则”的叛逆者,如果主要邮件服务提供商联合起来抵制其服务拓展,结
果将是怎样呢?
大概是因为文本广告推广的原因,Google的Gmail现阶段还没有推出多语言版本,而
且在邮件的编解码上还有许多问题,加上服务器不是很容易连接,等等这些这都在
Gmail的初始推广阶段起到了非常不好的负面效果。
Google的邀请策略理论上能够为Gmail服务的推广遴选出一批最有效率的测试者,
但事实上由于Gmail本身没有强大的广告攻势,认知这个品牌的人群还停留在网络新
服务的狂热追随者这类人当中,当品牌从离Gmail较近的一个圈子向较远的圈子扩散
的时候就会显而易见的遇到困难。当Gmail邀请事实上还未过剩的时候,邀请人的可
邀请资源可能已经逼近枯竭了。拿我为例,身边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对IT不是很感兴趣
,本身Gmail服务对中文的支持又还不成熟,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本来的好事可能就
变成了尴尬。
Gmail在隐私权问题上在世界范围内倍受责难。在德国遭禁,16国联合向国际维权
组织投诉。对于隐私权,中国人似乎到不是很在意。只要免费,看看广告国人还是可
以接受的。
预想:Google最终可能会在原有服务模型上做一些变化,将1G空间Email做成一个开
放式的服务,使用规模效应来重新定义Email以及Ftp,流媒体等最常用服务的行业标
准。Gmail此举只是投石问路。Google就象一个机敏稳健的猎手,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他也可能走错路,但是也只有走在最前面的人能够得到那些转瞬即逝的猎杀机会。
想想Google那个简单的图标代表什么呢?对,聪明,可信,还有充满朝气。我相信通
过前期的摸索,Google终究会杀出重围,走出柳暗花明的一步
原文:http://www.donews.net/yimao/archive/2004/06/18/30619.aspx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