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吴娟老师的ppt:
按研究方法分
1)定性研究
用语言文字描述现象,不强调严格的研究设计,结果以描述性的资料呈现
目的:理解社会现象
2)定量研究
用数字和量度描述对象,实证主义,接近科学的方法,有标准的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数据要展现说明统计结果
目的:确定关系、影响、原因
以下选自汪琼老师的网络课程:
定量研究论文分析标准
I. 提出问题
· 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明确,可以研究?
§ 该问题的基本意思表述清楚吗?
§ 所提供的背景信息是否与问题相关,说明了研究的必要性?
说明: 象该问题的历史和现状这样的背景信息必须提供(包括说明研究该问题必要性的统计数据).
· 是否做了充分的文献调研?
§ 引用文献是否与问题相关,反映了最新观点和进展?
§ 所引用的资料是否代表主流?
§ 所引用的资料是否大多为原始素材?
反例: Johnson (1990) states that, "Research is not fully utilized in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Smith, 1992, p. 26). 这句话是Smith说的,不是Johnson的原创。
§ 是否比较了所列出的各项研究?
§ 文献综述是否表述了与要研究问题的关系、要研究的实质?
· 研究假设/问题的表述是否明确清楚?
§ 每个假设/研究问题是否都是按照两个变量的关系表述的?.
正例: "单亲家庭的学生比双亲家庭的学生缺勤率低。" 说明了两类家庭(自变量)学生缺勤率 (因变量)的差别,参看下面与方法有关的判断标准中相关研究的描述。
§ 变量是否清楚定义?
II. 研究过程
· 取样过程所取的样本是否为目标人群的代表还是本地人群的代表?
§ 有没有样本和目标人群的描述信息?
说明: 象年龄、性别这样的基本人口统计信息一定要有
§ 样本选择方法是否会产生样本偏差?
说明:随机抽样代表性没有问题。虽然研究人员认为使用自愿者会造成样本偏差,但是大多数研究还是使用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在初选的时候用随机法。
§ 研究人员和参与者的协议中是否说明了参与者应该知道他们的所有权力?
§ 是否给出了参加者和不参加者的精确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的解释
· 数据收集技术和数据源是合适的、有效的和可靠的?
§ 是否详细说明了每种量表或数据源?
§ 是否说明了使用每种量表的理由?
§ 为这项研究专门设计的量表有没有试用过?
说明: 先用该量表对一个类似的样本做实验,可以保证该量表将来用在要研究的样本时候不会出问题
§ 是否讨论了效度和信度?
说明:效度是测试结果对研究目的有用性的可解释程度。测试内容或者此测试结果于其他测试结果之间的关系对于评价效度有用。效度系数说明了与其它测试结果的相关程度,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某个情境下的情况。信度是对同样人群重复测试达到一致结果的程度,信度从0到1,1表示完全可信。
§ 是否说明了管理、计分和解释量表的全过程?
III. 讨论
· 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支持研究的结论?
§ 结论是否由结果支持?
§ 研究结果与以前的研究是否一致?
§ 有没有讨论研究的局限性?
· 是否对进一步行动提出了建议?
§ 是否指出了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 是否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Ducharme, M. K., Licklider, B. L., Matthes, W. A., & Vannatta, R. A. (1995). Conceptual and analysis criteria: A process for identifying quality educational research. Des Moines, IA: The FINE Foundation.
定性研究论文分析标准
I. 提出问题
· 要研究什么是否明确,可以研究?
§ 该问题的基本意思表述清楚吗?
§ 所提供的背景信息是否与问题相关,说明了研究的必要性?
说明:背景信息即该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 是否做了充分的文献调研?
§ 引用文献是否与问题相关,反映了最新观点和进展?
§ 所引用的资料是否代表主流?
§ 是否比较了所列出的各项研究,还是只罗列了研究结论?
§ 文献综述是否表述了与要研究问题的关系?
· 研究问题表述/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清楚?
§ 所提出问题是否要在特定情境下研究?
§ 研究问题是不是很开放,可以探索而不是验证假设?
II. 研究过程
· 选择过程是否能找到对该问题合适的参与者/资源?
§ 有没有说明参与者特征和研究地点的特征
说明: 象年龄、性别这样的基本人口统计信息一定要有
§ 有没有采用有目的、非随机的取样策略?
说明: 有时候研究者需要挑选那些能否对所研究问题提供见解的参与者。
· 所采用的数据收集技术以及资源都很合适,值得信赖?
§ 是否采用了多种数据采集技术?
§ 是否对所用的每种技术、数据来源和量表都作了充分地介绍?
§ 是否说明了为什么要采用这个技术、数据源和量表?
§ 为这项研究专门设计的技术有没有试用过?
说明: 先用该技术对一个类似的样本做实验,可以保证该技术将来用在要研究的样本时候不会出问题。.
§ 有没有讨论确保研究可信度的技术?
说明: 可信度包括研究的真实、可迁移、结论可信任、可由数据确定地导出等
§ 是否说明了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全过程?
III. 讨论
· 结果是否适当,有条理?
§ 是否详细描述了观察/应答?
§ 从数据导出的每个结论、观点和推论的表述是否有道理?
· 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支持研究的结论?
§ 是否有多个来源的证据支持结论?
§ 对发现的解释合理吗?
§ 结果是否支持结论?
§ 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是否一样?
§ 有没有讨论研究的局限性?
· 是否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 是否指出了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 是否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建议?
§ 作者是否注意不做超过本研究之外的过分的结论推广?
参考文献:Ducharme, M. K., Licklider, B. L., Matthes, W. A., & Vannatta, R. A. (1995). Conceptual and analysis criteria: A process for identifying quality educational research. Des Moines, IA: The FINE Foundation.
按研究方法分
1)定性研究
用语言文字描述现象,不强调严格的研究设计,结果以描述性的资料呈现
目的:理解社会现象
2)定量研究
用数字和量度描述对象,实证主义,接近科学的方法,有标准的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数据要展现说明统计结果
目的:确定关系、影响、原因
以下选自汪琼老师的网络课程:
定量研究论文分析标准
I. 提出问题
· 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明确,可以研究?
§ 该问题的基本意思表述清楚吗?
§ 所提供的背景信息是否与问题相关,说明了研究的必要性?
说明: 象该问题的历史和现状这样的背景信息必须提供(包括说明研究该问题必要性的统计数据).
· 是否做了充分的文献调研?
§ 引用文献是否与问题相关,反映了最新观点和进展?
§ 所引用的资料是否代表主流?
§ 所引用的资料是否大多为原始素材?
反例: Johnson (1990) states that, "Research is not fully utilized in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Smith, 1992, p. 26). 这句话是Smith说的,不是Johnson的原创。
§ 是否比较了所列出的各项研究?
§ 文献综述是否表述了与要研究问题的关系、要研究的实质?
· 研究假设/问题的表述是否明确清楚?
§ 每个假设/研究问题是否都是按照两个变量的关系表述的?.
正例: "单亲家庭的学生比双亲家庭的学生缺勤率低。" 说明了两类家庭(自变量)学生缺勤率 (因变量)的差别,参看下面与方法有关的判断标准中相关研究的描述。
§ 变量是否清楚定义?
II. 研究过程
· 取样过程所取的样本是否为目标人群的代表还是本地人群的代表?
§ 有没有样本和目标人群的描述信息?
说明: 象年龄、性别这样的基本人口统计信息一定要有
§ 样本选择方法是否会产生样本偏差?
说明:随机抽样代表性没有问题。虽然研究人员认为使用自愿者会造成样本偏差,但是大多数研究还是使用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在初选的时候用随机法。
§ 研究人员和参与者的协议中是否说明了参与者应该知道他们的所有权力?
§ 是否给出了参加者和不参加者的精确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的解释
· 数据收集技术和数据源是合适的、有效的和可靠的?
§ 是否详细说明了每种量表或数据源?
§ 是否说明了使用每种量表的理由?
§ 为这项研究专门设计的量表有没有试用过?
说明: 先用该量表对一个类似的样本做实验,可以保证该量表将来用在要研究的样本时候不会出问题
§ 是否讨论了效度和信度?
说明:效度是测试结果对研究目的有用性的可解释程度。测试内容或者此测试结果于其他测试结果之间的关系对于评价效度有用。效度系数说明了与其它测试结果的相关程度,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某个情境下的情况。信度是对同样人群重复测试达到一致结果的程度,信度从0到1,1表示完全可信。
§ 是否说明了管理、计分和解释量表的全过程?
III. 讨论
· 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支持研究的结论?
§ 结论是否由结果支持?
§ 研究结果与以前的研究是否一致?
§ 有没有讨论研究的局限性?
· 是否对进一步行动提出了建议?
§ 是否指出了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 是否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Ducharme, M. K., Licklider, B. L., Matthes, W. A., & Vannatta, R. A. (1995). Conceptual and analysis criteria: A process for identifying quality educational research. Des Moines, IA: The FINE Foundation.
定性研究论文分析标准
I. 提出问题
· 要研究什么是否明确,可以研究?
§ 该问题的基本意思表述清楚吗?
§ 所提供的背景信息是否与问题相关,说明了研究的必要性?
说明:背景信息即该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 是否做了充分的文献调研?
§ 引用文献是否与问题相关,反映了最新观点和进展?
§ 所引用的资料是否代表主流?
§ 是否比较了所列出的各项研究,还是只罗列了研究结论?
§ 文献综述是否表述了与要研究问题的关系?
· 研究问题表述/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清楚?
§ 所提出问题是否要在特定情境下研究?
§ 研究问题是不是很开放,可以探索而不是验证假设?
II. 研究过程
· 选择过程是否能找到对该问题合适的参与者/资源?
§ 有没有说明参与者特征和研究地点的特征
说明: 象年龄、性别这样的基本人口统计信息一定要有
§ 有没有采用有目的、非随机的取样策略?
说明: 有时候研究者需要挑选那些能否对所研究问题提供见解的参与者。
· 所采用的数据收集技术以及资源都很合适,值得信赖?
§ 是否采用了多种数据采集技术?
§ 是否对所用的每种技术、数据来源和量表都作了充分地介绍?
§ 是否说明了为什么要采用这个技术、数据源和量表?
§ 为这项研究专门设计的技术有没有试用过?
说明: 先用该技术对一个类似的样本做实验,可以保证该技术将来用在要研究的样本时候不会出问题。.
§ 有没有讨论确保研究可信度的技术?
说明: 可信度包括研究的真实、可迁移、结论可信任、可由数据确定地导出等
§ 是否说明了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全过程?
III. 讨论
· 结果是否适当,有条理?
§ 是否详细描述了观察/应答?
§ 从数据导出的每个结论、观点和推论的表述是否有道理?
· 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支持研究的结论?
§ 是否有多个来源的证据支持结论?
§ 对发现的解释合理吗?
§ 结果是否支持结论?
§ 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是否一样?
§ 有没有讨论研究的局限性?
· 是否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 是否指出了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 是否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建议?
§ 作者是否注意不做超过本研究之外的过分的结论推广?
参考文献:Ducharme, M. K., Licklider, B. L., Matthes, W. A., & Vannatta, R. A. (1995). Conceptual and analysis criteria: A process for identifying quality educational research. Des Moines, IA: The FINE Foundation.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