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电脑较真第二天

      杂思空间 2004-9-14 12:24
早上起床,习惯性的打开电脑,打开QQ,才发现连接不上,才突然想起来,我的电脑已经和互联网宣告冷战了。
这样把电脑,或者说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矛盾比喻为当初世界两大超级大国——俄罗斯和美国的政治斗争有所不妥,但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人的心理斗争乃是世界上最残酷,最难以抑制,也持续最长的斗争,跟人类部落间的侵略还要早,如果猿猴转化为人的那一瞬间即具备了意识的话,而这一点,马克思似乎有所暗示。同样有趣的是,我们的内心斗争亘古之今,有着很多相同的主题——爱情、权力、家庭、金钱或者食物。简而化之,就是面包,如何获得面包,面包如何分配,吃完面包之后做些什么,怎么做这一系列的问题。
想起了今早起床在不能上网聊Q的压迫下看的《哲学与现代派艺术》里提到的野兽派,他们把自己的意识和艺术独立于现实生活一切之外,却忘了他们主题的最大表现——对大自然光线的色彩表现。所以人首先是社会的,这点看似简单,却时不时折磨着我们的脆弱的久经考验的内心。
反正我今天上网时间大大减少了,虽然不至于隔绝,但是那种充实时间带来的信息快感是体验不到了,我必须在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了解世界上现在在发生什么事情,而且还有半个小时用来blog。
上面说到人的内心斗争实质上是人想象中的各种可能性的斗争。就象我现在,一直在考虑这样的实验带来的各种可能性。而首先考虑的是我和社会可能产生的信息鸿沟。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自觉的树立了一个操纵者的角色,而这个角色披着使我们生活便利、快捷的亮丽外衣,我们象撒哈拉沙漠里莫尔人的掠夺来的奴隶一样,享受于这样的伸手可得的生活的同时,也臣服奴隶主,而我们的自由仅仅在于奴隶主一时的仁慈。
原来不想把事情看得如此哲学的,但是一写开来,我的思考便变成了流水,潺潺涌出,难以塞堵。
也就在今天早上阅读库仁可娃关于野兽派的分析时,才发现自己不知从何时开始信仰色彩的,虽然不表现在“对生活的抗战和不屈服”(A.特朗)上,我自觉是个对生活充满乐观和希望的年轻人,但是在我的对于策划、对于创意,对于创业的思考,莫不是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生活的色彩表现。在珠海读书时就经常看着宿舍楼外的绿山发呆,也经常凝视着称谓全亚洲最长的中大教学楼前那5块巨大色彩斑块:黄,红,蓝,绿,紫,那就是对生活,对建筑艺术,对人生态度最适当的阐析吧,听说那是法国的一位建筑家的idea,我真想拜偈一下这位如此表现的艺术家,亲自聆听他对生活的思考。
记得自己当初有了创办免费报纸的念头,后来由《L_station》报改名为《大学生新周刊》,也是因为在10路公交车上看着珠海的黄灰的近海时突然而来的想法。有感于此,突然和野兽派拉近了距离。
写到这里,将近半个小时了,剩下的唯一接触世界的珍贵时间也快要来临,突然眼前迷茫着一片五彩缤纷的混沌状态,可能亨利.马帝斯描绘的现代的地球村吧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