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12外滩画报
自从甘德怀7月9日把《我的北大考博经历》一文张贴到新语丝网页上,在互
联网上就掀起了一场拷问中国考博制度的网络风暴。
■外滩首席记者
韩燕明 徐心如(实习)/报道
北大法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苏力最近比较烦。
麻烦的原因在于今年博士生的招收考试。
按照北大的规定,每年博士生的招收考试分为初试(笔试)和复试(面试)
两关。初试为封闭式不记名答卷,复试选取初试合格的学生,由博士生导师以及
相关学科的教授共同组成考评委员会,对复试的学生进行面对面考试。
恰恰就是这次面对面的复试,让朱苏力教授成为全国学界万众瞩目的焦点。
北大法学院法理学专业今年有67名学生报考博士,其中法社会学方向有26名学生
报考。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预定在法社会学方向中招收3名博士生。按照
北大研究生院规定,今年博士生复试的合格线是:英语 50 专业课 60。
初试成绩在4月6日公布出来,所有法社会学方向的26名考生中,只有一个人
全部科目考试过关,这个人叫甘德怀,他的成绩是:英语 52 法理学 84 法社会
学 63。甘德怀同时以总分199分的成绩在法理学全部考生中名列第一。
在南京河海大学法律系任讲师的甘德怀得知自己考博初试第一的消息,真是
喜出望外,当天中午就邀约两个要好的朋友,去河海大学附近的小酒馆小搓了一
顿,以示庆祝。照甘的想法,朱苏力教授今年招收的博士生是3名,自己是惟一
一名初试过关的学生,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而现在是一个萝卜三个坑,如果
自己都不被录取,还有谁更有理由成为朱苏力2004年度的博士生呢?
北大考博经历
引发网络风暴
但4月19日的复试结果让甘德怀大感震惊:两位初试没有过关的女生顺利通
过了考试,成为朱苏力教授2004年度的博士生,而初试高居榜首的自己却名落孙
山。
甘德怀对考试结果不服,认为北大法学院的复试测评有失公允。于是将自己
在北大考博的前后经过写成一篇洋洋6000字的文章《我的北大考博经历》,张贴
到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新语丝”网页上,很快引起一场关注中国考博制度以及甘
德怀个人遭遇的网络风暴。
网络风暴前期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北大法学院复试的程序和考题的合理与
否上。问题主要有:
一、进入复试的艾佳慧和何远琼各有一门学科的成绩低于北大研究生院规定
的复试分数线,其中艾佳慧的成绩是:英语46、法理学83、法社会学60,英语成
绩比规定分数线低4分;何远琼的成绩是:英语57、法理学57、西方法律思想史
72,法理学成绩比规定分数线低3分。两名学生都没有通过初试的筛选,是如何
进入复试程序的?二、复试中三个评委之一的周旺生教授向甘德怀提出的问题—
—“法院判决援引法律、法规有多少?为什么?”是否成为一个学术问题?这个
问题的答案仅见于周旺生教授自己所著的书籍中,如果没有阅读过周教授的书,
那这个问题就无从回答。 在一考定乾坤的考博复试中让甘德怀回答这样的考题
是否太过无厘头?
三、朱苏力在向甘德怀提出了“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为什么”之后,接下
来用同样的问题向艾佳慧提出,是否有失公允?而艾佳慧关于问题的回答是否有
对考官溜须拍马的嫌疑?因为艾佳慧的回答是“我最喜欢的书是波斯纳的《超越
法律》(此书中译本译者为朱苏力)”,喜欢的理由是“波斯纳文字犀利,只对
事不对人(此话可以在朱苏力的译序中找到)”。
四、由朱苏力、周旺生、强世功组成的三人考评小组,由于强世功迟到二十
分钟,没有参与甘德怀的面试过程,这样作出的评定结果是否有效?
五、北大法学院在考博复试这样重大的事情上表现得过于随意,人为化、主
观化痕迹显露,让人对北大考博的公正性、严肃性产生了怀疑。
认识但不熟悉
——朱教授深陷网络危机
7月12日,面对网络上的热问,朱苏力教授在“新语丝”上发表回帖《关于
甘德怀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
朱苏力此举无疑是想平息互联网上对甘德怀考博遭遇越来越多的同情和对北
大法学院的指责,不想却引来了网络上更大的反击,随之而来的关于对朱苏力
《说明》的质疑在新语丝、天涯、博客中国等网站上迅速蔓延,各方人士参与其
中,口水与砖头齐飞,笔墨与鼠标共舞。从网络舆论的趋势看,朱苏力教授无疑
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而网络风暴关注的中心也从北大法学院考博的程序转向朱
苏力在《说明》一文中对艾佳慧身份的遮掩上。
《关于甘德怀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中,朱苏力教授称:“在应试的三位考
生中,有一位是仅仅认识,但不熟悉,后两人则是在面试时才见面。因此,不存
在歧视外校考生或偏袒熟人的问题。”
但有好事的网民立即从北大今年毕业的硕士生名册中查阅到,朱苏力教授所
称的“仅仅认识,但不熟悉”的人,正是自己今年指导毕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
—艾佳慧,也就是说朱苏力是艾佳慧的硕士指导老师。网民还查阅到艾佳慧的获
奖论文《司法判决书中“双高”现象并存的另一种解释进路——对辽宁省营口市
中级人民法院一审经济纠纷判决书的经验研究兼与张维迎、柯荣住两位先生商榷》
受到过朱苏力的高度评价,朱称这篇论文“展现了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是一篇出色的交叉学科研究论文。”
以上事实否认了朱苏力教授对于艾佳慧“仅仅是认识,但不熟悉”的说法。
为什么朱苏力教授要在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上进行掩饰呢?这是目前关
于“北大考博事件”(网民称之为“甘德门”)的最大疑惑。有好事者甚至贴出
了艾佳慧的照片,企图从形象上说明是艾佳慧而不是甘德怀入选2004年朱苏力教
授博士生的理由。
越描越黑
——网民围剿朱苏力
7月27日,朱苏力接受《新京报》采访,表示不欢迎甘德怀继续报考自己的
博士生,同时声称自己在招收博士生上宁缺勿滥,虽然有三个名额,但自己宁愿
让三个名额出现空缺,也要尊重自己的学术标准。 在此之前,朱苏力还撰文声
称自己十多年来没有招收过在职博士,以表明自己在博士生招收环节上的公正、
清白。
但朱苏力的新的说法在网民无孔不入的探寻中被很快戳破。有人从北大法学
院方面获得消息,这次朱苏力教授招收的博士生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另外
一名博士生叫龚文东,龚是北大法学院的副院长、工会副主席,龚文东甚至根本
就没有参加朱苏力教授在打发甘德怀的时候所说的“很重要”的复试。
(本报记者就朱苏力教授2004年招收的博士生一事与北大法学院联系,得到
了法学院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的证实:龚文东确实已经与艾佳慧、何远琼一道被
录取为朱苏力教授的博士生,而且录取通知书都已经发出去了。) 事情发展到
这个地步,互联网上关于“北大考博事件”的讨论终于炸开了锅。以前还有的为
朱苏力教授辩护的声音立即消失无踪,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被欺骗的感觉。
有网民问:朱苏力教授称复试极其重要,“初试只要文笔流畅,老师就会随
便给个分数”,基于此理由刷掉去初试第一的甘德怀,然而龚文东连复试都没有
参加,为什么又录取他呢?
而关于另外一名考生何远琼的资料也被翻了个底朝天,经查对,何远琼初试
参加的考试科目是英语、法理学、西方法律思想史,根本就不是报考法社会学方
向的学生。 重重谜团
威胁北大百年信誉
于是,朱苏力教授今年录取的三名博士生中,每个人身上都有了让人费解的
谜团。
艾佳慧的谜团是:朱苏力教授明明是艾佳慧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并对艾的
论文有高度评价,但朱却撰文说他与艾佳慧“仅仅认识,但不熟悉”。龚文东的
谜团是:为什么根本就没有参加复试,却成为了北大法学院新一年的博士生?
何远琼的谜团是:根本就没有报考法社会学方向,也没有参加法社会学科目
的考试,为什么能参加朱苏力教授的复试且顺利过关?
上面三个人的谜团加在一起,也许能够解释另外一个谜团——甘德怀初试成
绩高居所有法理学考生的榜首,为什么却不能入读北大法学院的博士? 只有这
些谜团一个个被解释清楚了,有关这次北大考博事件的争论才会平息下去,否则,
人们永远要为这些谜团感到狐疑,永远要为北大法学院招收博士制度的公正性表
示质疑,也会对北大作为中国最著名学府的信誉表示怀疑。
然而北大法学院,以及朱苏力教授本人现在都选择了对这次考博事件沉默以
对,没有解释,也没有反驳。
在本文截稿前,本报记者曾经几次与朱苏力教授联系采访,朱苏力教授的回
答都是:“我不想再谈这个问题了,反正也说不清楚。”
朱苏力简历:1955年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6年6月退
伍后当测绘工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获得法学学士,
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一年后赴美自费公派留学,获美国麦克乔治
法学院商法税法硕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法律交叉学科研究博士,1992年归
国,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先后受聘为讲师(1992)、副教授(199
4)、教授(1996)和博士生导师(1997)。朱苏力现为北京大学法学
院院长。甘德怀简历:1974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现改名为南京工业大学),199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法律系法理学专业,
获法学硕士学位。1999年6月至2001年6月,任江苏省淮阴市中级人民
法院书记员。2001年6月从该法院调入河海大学。目前是河海大学法律系讲
师。
作者:憬愚 回复日期:2004-8-14 1:15:07
顶!!!
作者:Roy1 回复日期:2004-8-14 1:18:24
好
作者:musicthewind 回复日期:2004-8-14 4:47:26
好文章~支持下
作者:gaojin7507 回复日期:2004-8-14 6:59:32
呵呵,这个以学者自居的博导的面皮被抓得全是道子了。
作者:悦小虫 回复日期:2004-8-14 9:31:33
司空见惯,我一朋友几年前在考博竞争中就以钱胜出。
作者:男儿当自强2003 回复日期:2004-8-14 9:53:53
现在学术腐败是司空见怪的事情,BS那些所谓的学者
作者:齐士 回复日期:2004-8-14 10:34:38
BS朱个人
为北大感到遗憾
为中国的今天感到悲哀
作者:金之帆 回复日期:2004-8-14 11:50:26
不仅仅是北大的博导啊,也不仅仅是博导啊....
作者:波尔多红 回复日期:2004-8-14 12:13:55
这个老朱运气不佳而已。
作者:layhao 回复日期:2004-8-14 12:16:51
作者:齐士 回复日期:2004-8-14 10:34:38
BS朱个人
为北大感到遗憾
为中国的今天感到悲哀
作者:胡小侃 回复日期:2004-8-14 23:44:32
朱苏力学术权威的来由
看客
先要申明作为理科出身的学生,在甘朱事件发生前,对朱苏力其人一无所知,即使事件
发生后,也只是对事件本身比较关注。但是随着跟帖的与日俱增,除了对事件本身的澄
清、辩论,对苏力的学问也是抽丝剥茧般的逐层剖析。
对这些深层分析苏力学问组成的帖子,非常仔细地一一拜读,想必这些帖主一定是业内
人士,分析的透彻、明了。通过这些帖子,知道苏力的学问(或者说业内人士认为苏力
可称的上建树的学问)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翻译波斯纳的著作(借助经济学的方法研
究法学),其二是苏力自己提出的本土资源理论,就这些了吧?不知道理解的对否?至
于苏力在大大小小仪式上的致辞,应该不能算在学术论文中吧?以其煽情,可以归类到
文学作品,在未出现甘朱事件时,这些小文中透着赤诚,但是在事件之后看,未免有些
矫情、虚伪。
对于翻译别人的著作没有什么好说的,翻译的好坏与否,没看过,也不是业内人士,就
不说什么了。对于使苏力成名的本土资源理论,倒是有些想法。
通读了所有有关这方面的跟帖,以及跟帖后附的苏力本人的文章(如果有的话),让人
纳罕的是:苏力为了论述自己的理论,用的论据多数出自剧本里的人物(秋菊、山杠爷
)。
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共同之处:先提出理论、收集
数据、分析数据,以努力证明或否定预设的理论(套用了经济学家曼昆的话)。两者都
是在努力以科学家的客观性来探讨各自领域的问题,只不过研究对象不一样,社会科学
研究的是人与人类社会本身,但是研究方法是相通的。这也是为什么社会科学可以称作
科学,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曼
昆语)。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是科学,他们都要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所不同的是自然科学家的
数据可以在实验室中收集,做各种各样的试验(许多条件是可控的);而社会科学学家
数据的收集很难在实验室里通过控制各种条件来收集,而需要在人类的已有的社会活动
中收集大量的数据(所以会有许多社会科学的调查报告),这些数据是不能事先控制的
,从这个角度说研究社会科学的学者收集数据的难度要比自然科学学者大很多,能做社
会科学的大家,也要艰辛很多。而朱苏力的研究恰恰回避了这个艰辛的过程,他的理论
不是建立在大量的来自真实的社会本身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甚至统
计分析,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几个剧本中的情节上,这种理论的基础是否可靠、严谨?这
是不是就是一位网友所说的,在苏力的著作中丝毫看不出留洋美国的苏力接受过科学研
究方法训练的痕迹。这很奇怪,基于几个剧本就可以展开一个有关法学理论的研究,倒
是很轻松、随意的研究方式,恐怕只有在中国用这种研究方式可以成为法学大家,在其
他地方或许只能称作电影观后感、或者在高深一点,可以称之为来自一位法学研究者的
影评、剧评之类的东西。
他回避了这种艰苦的科学研究方法,接下来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意设置,因为并没有一
个客观的事实摆在那里,更没有一个经过大量数据分析后的普遍规律放在那里,可以随
意根据自己的理论,随意捏造论据。而在解剖个别事例时,也如法炮制,按照自己的预
定理论,断章取义,乃至可以说出晚上十点,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见网友剖析苏力对延
安黄碟案的剖析),怪哉!苏力其实适合搞荒诞剧什么的,这样就不会有人质疑他为什
么不用比较艰苦的科学研究方法来作法学研究了。
接下来比较奇怪的就是苏力的学术权威是哪里来的了?一个根本不懂得科学研究方法的
人还可以做法学博导,那他指导的博士论文是不是也更像研究法学学生的电影观后感之
类的东西?国外的社会科学学者要是知道可以这样做学问,也许都会羡慕死了,不用费
尽心力的作各种各样的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建立模型,有可
能最后的数据分析结果不是支持自己的理论,反倒是要推翻自己的理论,这种痛苦的研
究、思维过程,是否可以被苏力及苏力的弟子们所接受?这从苏力弟子们毫无可贵的批
判精神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暗示。
那么苏力的学术权威到底是哪里来的?如果仅凭提出了一个理论就可以树立学术权威,
而这个理论又只是没有经过数据收集(具体的法学研究恐怕应该是真实案例的收集、真
实法规政策研究,我想,不知道对否?)、严密论证的一种说法,它是否可以被称为理
论?这未免有些荒诞,要是没记错的话,在自然科学上这只能称为假说,不能称为原
理、定律、理论什么的。稍有些阅历的普通人对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会有自己的一
套看法,这些看法可以成为理论吗?显然不可以,没有经过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论证
,只能称为个人的看法、观点。
这就有些奇了,苏力的学术权威哪里来的呢?有位朋友在基层法院工作,我和他提到了
最近北大法学院发生的这桩公案,他瞪大了眼睛看着我“这件事情说的是朱苏力呀?我
早知道有这么档子事,但不知道和朱苏力有关”,从他大瞪着眼睛的神情,尽可看出朱
苏力这个名字在法律工作者中的影响。我们进而谈到了朱苏力的学问,朋友坦承自己从
来没有看过苏力的著作,只是知道他很有名,是法学界的大腕,苏力的哥哥应该师出西
南政法(当年中国法学研究的重镇,现在因为211工程等一系列原因,已经迅速被边缘
化,甚是落寞,国家教育投资走向了北大、清华这样的大学校,过去一批以专业研究声
名卓著的高校,在教育部官员眼里不够“大”,地理位置又不够繁华,已经迅速被边缘
化,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求大、求全、求热闹、彰显政绩),但是没有苏力有
名,苏力从社会研究(见方舟子等的帖子)转而回国跑到了北大法学院作法学研究,或
许有法学科班出身兄长影响的痕迹(我是指苏力在回国后学术研究方向的选择上,不指
其他)。关于苏力在法学研究迅速窜红,朋友认为和他出任北大法学院院长有很大的关
系。这更像一个循环,北大法学院院长的学问能不牛吗?我们很多人都会有这样潜意识
的设定,社会地位强化了其他的地位,以至于很多人并没有读过苏力的论著,而盲目将
其奉作权威,而苏力可以反过来借助这个传说中权威,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居高临下、激
扬文字、指点江山。至于是什么样的基石将他拖到了这个地位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
结果,在官本位的中国,他已经站到了一个法学研究权威的制高点上,他的权威的远播
可以用传说的方式,而不是用严谨作学问的方式。
朋友对这个名字的反应可以看出这一点,这也是我们今天的悲哀,我们越来越没有独立
思考的能力,对于权威的盲从,不会让我们去问个所以然,不具有追问真相的勇气,在
科学研究,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只有一种声音,都是不正常的,然而我们习惯了
,从小我们习惯老师、家长告诉我们要怎样做,长大了我们习惯领导、权威告诉我们要
怎样,我们一直是听话的好孩子,可悲呀!
朱苏力的学问被一层层抽丝剥茧后,我们对权威是不是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作者:猪头狗脑 回复日期:2004-8-14 23:55:53
呼呼猪苏力最后的树叶子也要给摘下来了
作者:想呆不呆 回复日期:2004-8-15 0:36:45
已阅
作者:女澡堂的男搓背工 回复日期:2004-8-15 3:15:56
楼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很大不同,包括在研究方法上面。如果你研究过社会科学就会知道社会科学的学者有很多钟不同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的方法只是里面的一种,在以前主要表现为实证主义,以定量分析为主。但是社会科学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是以定性为主的。你的文章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相近,从而推导出由于该教授没有用自然科学方法论所以该教授在学术成就方面有问题,这种推导是不成立的。所以你转载的第二篇文章是完全没有价值。
作者:去年尘冷 回复日期:2004-8-15 7:59:25
:)
作者:柳冬 回复日期:2004-8-15 11:12:56
在解剖个别事例时,猪苏力按照自己的预定理论,断章取义,乃至可以说出晚上十点,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见网友剖析苏力对延安黄碟案的剖析),怪哉!苏力其实适合搞荒诞剧什么的,这样就不会有人质疑他为什么不用比较艰苦的科学研究方法来作法学研究了。
猪苏力的学问被一层层抽丝剥茧后,我们对权威是不是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从延安黄碟案看猪苏力其人格我感到心寒,这个所谓的上层建筑的“精英”对被害人张某被打被关没有一点同情心,却对依强势公安身份行凶的几个败类给予了极大同情,猪教授的理论是:张某家是公共场所、夏日的晚上十点,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张某夫妻俩是在光天化日的公共场所传播淫秽物品,严重侵犯了告发者不看淫秽物品的权利。 严重BS你“精英”的猪教授!
作者:柳冬 回复日期:2004-8-15 11:25:14
按猪教授的逻辑,几个公安败类依职权作为被处分是多么无辜啊,张某在光天化日的公共场所传播淫秽物品,严重侵犯了告发者不看淫秽物品的权利。 该打该关!
作者:crashmeteor 回复日期:2004-8-15 11:36:46
为中国的前途默哀!!!
作者:観众 回复日期:2004-8-15 12:07:10
北京的事
只有上海的杂志才有勇气揭发?
令我失望的事南方报业在这事里的表现.
良知只能在不牵涉到利益的情况下才能有所表现吗.
不管怎样,有了不同的声音.
作者:不真实的城市 回复日期:2004-8-15 12:55:27
阿甘事件已经被国外敌对势力,明晕分子利用
作者:言紧 回复日期:2004-8-15 13:03:47
楼上,就算利用也不是自愿的,你呢,主动上门还没有人要的哈巴狗!
自从甘德怀7月9日把《我的北大考博经历》一文张贴到新语丝网页上,在互
联网上就掀起了一场拷问中国考博制度的网络风暴。
■外滩首席记者
韩燕明 徐心如(实习)/报道
北大法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苏力最近比较烦。
麻烦的原因在于今年博士生的招收考试。
按照北大的规定,每年博士生的招收考试分为初试(笔试)和复试(面试)
两关。初试为封闭式不记名答卷,复试选取初试合格的学生,由博士生导师以及
相关学科的教授共同组成考评委员会,对复试的学生进行面对面考试。
恰恰就是这次面对面的复试,让朱苏力教授成为全国学界万众瞩目的焦点。
北大法学院法理学专业今年有67名学生报考博士,其中法社会学方向有26名学生
报考。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预定在法社会学方向中招收3名博士生。按照
北大研究生院规定,今年博士生复试的合格线是:英语 50 专业课 60。
初试成绩在4月6日公布出来,所有法社会学方向的26名考生中,只有一个人
全部科目考试过关,这个人叫甘德怀,他的成绩是:英语 52 法理学 84 法社会
学 63。甘德怀同时以总分199分的成绩在法理学全部考生中名列第一。
在南京河海大学法律系任讲师的甘德怀得知自己考博初试第一的消息,真是
喜出望外,当天中午就邀约两个要好的朋友,去河海大学附近的小酒馆小搓了一
顿,以示庆祝。照甘的想法,朱苏力教授今年招收的博士生是3名,自己是惟一
一名初试过关的学生,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而现在是一个萝卜三个坑,如果
自己都不被录取,还有谁更有理由成为朱苏力2004年度的博士生呢?
北大考博经历
引发网络风暴
但4月19日的复试结果让甘德怀大感震惊:两位初试没有过关的女生顺利通
过了考试,成为朱苏力教授2004年度的博士生,而初试高居榜首的自己却名落孙
山。
甘德怀对考试结果不服,认为北大法学院的复试测评有失公允。于是将自己
在北大考博的前后经过写成一篇洋洋6000字的文章《我的北大考博经历》,张贴
到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新语丝”网页上,很快引起一场关注中国考博制度以及甘
德怀个人遭遇的网络风暴。
网络风暴前期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北大法学院复试的程序和考题的合理与
否上。问题主要有:
一、进入复试的艾佳慧和何远琼各有一门学科的成绩低于北大研究生院规定
的复试分数线,其中艾佳慧的成绩是:英语46、法理学83、法社会学60,英语成
绩比规定分数线低4分;何远琼的成绩是:英语57、法理学57、西方法律思想史
72,法理学成绩比规定分数线低3分。两名学生都没有通过初试的筛选,是如何
进入复试程序的?二、复试中三个评委之一的周旺生教授向甘德怀提出的问题—
—“法院判决援引法律、法规有多少?为什么?”是否成为一个学术问题?这个
问题的答案仅见于周旺生教授自己所著的书籍中,如果没有阅读过周教授的书,
那这个问题就无从回答。 在一考定乾坤的考博复试中让甘德怀回答这样的考题
是否太过无厘头?
三、朱苏力在向甘德怀提出了“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为什么”之后,接下
来用同样的问题向艾佳慧提出,是否有失公允?而艾佳慧关于问题的回答是否有
对考官溜须拍马的嫌疑?因为艾佳慧的回答是“我最喜欢的书是波斯纳的《超越
法律》(此书中译本译者为朱苏力)”,喜欢的理由是“波斯纳文字犀利,只对
事不对人(此话可以在朱苏力的译序中找到)”。
四、由朱苏力、周旺生、强世功组成的三人考评小组,由于强世功迟到二十
分钟,没有参与甘德怀的面试过程,这样作出的评定结果是否有效?
五、北大法学院在考博复试这样重大的事情上表现得过于随意,人为化、主
观化痕迹显露,让人对北大考博的公正性、严肃性产生了怀疑。
认识但不熟悉
——朱教授深陷网络危机
7月12日,面对网络上的热问,朱苏力教授在“新语丝”上发表回帖《关于
甘德怀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
朱苏力此举无疑是想平息互联网上对甘德怀考博遭遇越来越多的同情和对北
大法学院的指责,不想却引来了网络上更大的反击,随之而来的关于对朱苏力
《说明》的质疑在新语丝、天涯、博客中国等网站上迅速蔓延,各方人士参与其
中,口水与砖头齐飞,笔墨与鼠标共舞。从网络舆论的趋势看,朱苏力教授无疑
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而网络风暴关注的中心也从北大法学院考博的程序转向朱
苏力在《说明》一文中对艾佳慧身份的遮掩上。
《关于甘德怀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中,朱苏力教授称:“在应试的三位考
生中,有一位是仅仅认识,但不熟悉,后两人则是在面试时才见面。因此,不存
在歧视外校考生或偏袒熟人的问题。”
但有好事的网民立即从北大今年毕业的硕士生名册中查阅到,朱苏力教授所
称的“仅仅认识,但不熟悉”的人,正是自己今年指导毕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
—艾佳慧,也就是说朱苏力是艾佳慧的硕士指导老师。网民还查阅到艾佳慧的获
奖论文《司法判决书中“双高”现象并存的另一种解释进路——对辽宁省营口市
中级人民法院一审经济纠纷判决书的经验研究兼与张维迎、柯荣住两位先生商榷》
受到过朱苏力的高度评价,朱称这篇论文“展现了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是一篇出色的交叉学科研究论文。”
以上事实否认了朱苏力教授对于艾佳慧“仅仅是认识,但不熟悉”的说法。
为什么朱苏力教授要在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上进行掩饰呢?这是目前关
于“北大考博事件”(网民称之为“甘德门”)的最大疑惑。有好事者甚至贴出
了艾佳慧的照片,企图从形象上说明是艾佳慧而不是甘德怀入选2004年朱苏力教
授博士生的理由。
越描越黑
——网民围剿朱苏力
7月27日,朱苏力接受《新京报》采访,表示不欢迎甘德怀继续报考自己的
博士生,同时声称自己在招收博士生上宁缺勿滥,虽然有三个名额,但自己宁愿
让三个名额出现空缺,也要尊重自己的学术标准。 在此之前,朱苏力还撰文声
称自己十多年来没有招收过在职博士,以表明自己在博士生招收环节上的公正、
清白。
但朱苏力的新的说法在网民无孔不入的探寻中被很快戳破。有人从北大法学
院方面获得消息,这次朱苏力教授招收的博士生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另外
一名博士生叫龚文东,龚是北大法学院的副院长、工会副主席,龚文东甚至根本
就没有参加朱苏力教授在打发甘德怀的时候所说的“很重要”的复试。
(本报记者就朱苏力教授2004年招收的博士生一事与北大法学院联系,得到
了法学院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的证实:龚文东确实已经与艾佳慧、何远琼一道被
录取为朱苏力教授的博士生,而且录取通知书都已经发出去了。) 事情发展到
这个地步,互联网上关于“北大考博事件”的讨论终于炸开了锅。以前还有的为
朱苏力教授辩护的声音立即消失无踪,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被欺骗的感觉。
有网民问:朱苏力教授称复试极其重要,“初试只要文笔流畅,老师就会随
便给个分数”,基于此理由刷掉去初试第一的甘德怀,然而龚文东连复试都没有
参加,为什么又录取他呢?
而关于另外一名考生何远琼的资料也被翻了个底朝天,经查对,何远琼初试
参加的考试科目是英语、法理学、西方法律思想史,根本就不是报考法社会学方
向的学生。 重重谜团
威胁北大百年信誉
于是,朱苏力教授今年录取的三名博士生中,每个人身上都有了让人费解的
谜团。
艾佳慧的谜团是:朱苏力教授明明是艾佳慧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并对艾的
论文有高度评价,但朱却撰文说他与艾佳慧“仅仅认识,但不熟悉”。龚文东的
谜团是:为什么根本就没有参加复试,却成为了北大法学院新一年的博士生?
何远琼的谜团是:根本就没有报考法社会学方向,也没有参加法社会学科目
的考试,为什么能参加朱苏力教授的复试且顺利过关?
上面三个人的谜团加在一起,也许能够解释另外一个谜团——甘德怀初试成
绩高居所有法理学考生的榜首,为什么却不能入读北大法学院的博士? 只有这
些谜团一个个被解释清楚了,有关这次北大考博事件的争论才会平息下去,否则,
人们永远要为这些谜团感到狐疑,永远要为北大法学院招收博士制度的公正性表
示质疑,也会对北大作为中国最著名学府的信誉表示怀疑。
然而北大法学院,以及朱苏力教授本人现在都选择了对这次考博事件沉默以
对,没有解释,也没有反驳。
在本文截稿前,本报记者曾经几次与朱苏力教授联系采访,朱苏力教授的回
答都是:“我不想再谈这个问题了,反正也说不清楚。”
朱苏力简历:1955年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6年6月退
伍后当测绘工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获得法学学士,
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一年后赴美自费公派留学,获美国麦克乔治
法学院商法税法硕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法律交叉学科研究博士,1992年归
国,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先后受聘为讲师(1992)、副教授(199
4)、教授(1996)和博士生导师(1997)。朱苏力现为北京大学法学
院院长。甘德怀简历:1974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现改名为南京工业大学),199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法律系法理学专业,
获法学硕士学位。1999年6月至2001年6月,任江苏省淮阴市中级人民
法院书记员。2001年6月从该法院调入河海大学。目前是河海大学法律系讲
师。
作者:憬愚 回复日期:2004-8-14 1:15:07
顶!!!
作者:Roy1 回复日期:2004-8-14 1:18:24
好
作者:musicthewind 回复日期:2004-8-14 4:47:26
好文章~支持下
作者:gaojin7507 回复日期:2004-8-14 6:59:32
呵呵,这个以学者自居的博导的面皮被抓得全是道子了。
作者:悦小虫 回复日期:2004-8-14 9:31:33
司空见惯,我一朋友几年前在考博竞争中就以钱胜出。
作者:男儿当自强2003 回复日期:2004-8-14 9:53:53
现在学术腐败是司空见怪的事情,BS那些所谓的学者
作者:齐士 回复日期:2004-8-14 10:34:38
BS朱个人
为北大感到遗憾
为中国的今天感到悲哀
作者:金之帆 回复日期:2004-8-14 11:50:26
不仅仅是北大的博导啊,也不仅仅是博导啊....
作者:波尔多红 回复日期:2004-8-14 12:13:55
这个老朱运气不佳而已。
作者:layhao 回复日期:2004-8-14 12:16:51
作者:齐士 回复日期:2004-8-14 10:34:38
BS朱个人
为北大感到遗憾
为中国的今天感到悲哀
作者:胡小侃 回复日期:2004-8-14 23:44:32
朱苏力学术权威的来由
看客
先要申明作为理科出身的学生,在甘朱事件发生前,对朱苏力其人一无所知,即使事件
发生后,也只是对事件本身比较关注。但是随着跟帖的与日俱增,除了对事件本身的澄
清、辩论,对苏力的学问也是抽丝剥茧般的逐层剖析。
对这些深层分析苏力学问组成的帖子,非常仔细地一一拜读,想必这些帖主一定是业内
人士,分析的透彻、明了。通过这些帖子,知道苏力的学问(或者说业内人士认为苏力
可称的上建树的学问)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翻译波斯纳的著作(借助经济学的方法研
究法学),其二是苏力自己提出的本土资源理论,就这些了吧?不知道理解的对否?至
于苏力在大大小小仪式上的致辞,应该不能算在学术论文中吧?以其煽情,可以归类到
文学作品,在未出现甘朱事件时,这些小文中透着赤诚,但是在事件之后看,未免有些
矫情、虚伪。
对于翻译别人的著作没有什么好说的,翻译的好坏与否,没看过,也不是业内人士,就
不说什么了。对于使苏力成名的本土资源理论,倒是有些想法。
通读了所有有关这方面的跟帖,以及跟帖后附的苏力本人的文章(如果有的话),让人
纳罕的是:苏力为了论述自己的理论,用的论据多数出自剧本里的人物(秋菊、山杠爷
)。
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共同之处:先提出理论、收集
数据、分析数据,以努力证明或否定预设的理论(套用了经济学家曼昆的话)。两者都
是在努力以科学家的客观性来探讨各自领域的问题,只不过研究对象不一样,社会科学
研究的是人与人类社会本身,但是研究方法是相通的。这也是为什么社会科学可以称作
科学,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曼
昆语)。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是科学,他们都要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所不同的是自然科学家的
数据可以在实验室中收集,做各种各样的试验(许多条件是可控的);而社会科学学家
数据的收集很难在实验室里通过控制各种条件来收集,而需要在人类的已有的社会活动
中收集大量的数据(所以会有许多社会科学的调查报告),这些数据是不能事先控制的
,从这个角度说研究社会科学的学者收集数据的难度要比自然科学学者大很多,能做社
会科学的大家,也要艰辛很多。而朱苏力的研究恰恰回避了这个艰辛的过程,他的理论
不是建立在大量的来自真实的社会本身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甚至统
计分析,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几个剧本中的情节上,这种理论的基础是否可靠、严谨?这
是不是就是一位网友所说的,在苏力的著作中丝毫看不出留洋美国的苏力接受过科学研
究方法训练的痕迹。这很奇怪,基于几个剧本就可以展开一个有关法学理论的研究,倒
是很轻松、随意的研究方式,恐怕只有在中国用这种研究方式可以成为法学大家,在其
他地方或许只能称作电影观后感、或者在高深一点,可以称之为来自一位法学研究者的
影评、剧评之类的东西。
他回避了这种艰苦的科学研究方法,接下来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意设置,因为并没有一
个客观的事实摆在那里,更没有一个经过大量数据分析后的普遍规律放在那里,可以随
意根据自己的理论,随意捏造论据。而在解剖个别事例时,也如法炮制,按照自己的预
定理论,断章取义,乃至可以说出晚上十点,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见网友剖析苏力对延
安黄碟案的剖析),怪哉!苏力其实适合搞荒诞剧什么的,这样就不会有人质疑他为什
么不用比较艰苦的科学研究方法来作法学研究了。
接下来比较奇怪的就是苏力的学术权威是哪里来的了?一个根本不懂得科学研究方法的
人还可以做法学博导,那他指导的博士论文是不是也更像研究法学学生的电影观后感之
类的东西?国外的社会科学学者要是知道可以这样做学问,也许都会羡慕死了,不用费
尽心力的作各种各样的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建立模型,有可
能最后的数据分析结果不是支持自己的理论,反倒是要推翻自己的理论,这种痛苦的研
究、思维过程,是否可以被苏力及苏力的弟子们所接受?这从苏力弟子们毫无可贵的批
判精神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暗示。
那么苏力的学术权威到底是哪里来的?如果仅凭提出了一个理论就可以树立学术权威,
而这个理论又只是没有经过数据收集(具体的法学研究恐怕应该是真实案例的收集、真
实法规政策研究,我想,不知道对否?)、严密论证的一种说法,它是否可以被称为理
论?这未免有些荒诞,要是没记错的话,在自然科学上这只能称为假说,不能称为原
理、定律、理论什么的。稍有些阅历的普通人对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会有自己的一
套看法,这些看法可以成为理论吗?显然不可以,没有经过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论证
,只能称为个人的看法、观点。
这就有些奇了,苏力的学术权威哪里来的呢?有位朋友在基层法院工作,我和他提到了
最近北大法学院发生的这桩公案,他瞪大了眼睛看着我“这件事情说的是朱苏力呀?我
早知道有这么档子事,但不知道和朱苏力有关”,从他大瞪着眼睛的神情,尽可看出朱
苏力这个名字在法律工作者中的影响。我们进而谈到了朱苏力的学问,朋友坦承自己从
来没有看过苏力的著作,只是知道他很有名,是法学界的大腕,苏力的哥哥应该师出西
南政法(当年中国法学研究的重镇,现在因为211工程等一系列原因,已经迅速被边缘
化,甚是落寞,国家教育投资走向了北大、清华这样的大学校,过去一批以专业研究声
名卓著的高校,在教育部官员眼里不够“大”,地理位置又不够繁华,已经迅速被边缘
化,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求大、求全、求热闹、彰显政绩),但是没有苏力有
名,苏力从社会研究(见方舟子等的帖子)转而回国跑到了北大法学院作法学研究,或
许有法学科班出身兄长影响的痕迹(我是指苏力在回国后学术研究方向的选择上,不指
其他)。关于苏力在法学研究迅速窜红,朋友认为和他出任北大法学院院长有很大的关
系。这更像一个循环,北大法学院院长的学问能不牛吗?我们很多人都会有这样潜意识
的设定,社会地位强化了其他的地位,以至于很多人并没有读过苏力的论著,而盲目将
其奉作权威,而苏力可以反过来借助这个传说中权威,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居高临下、激
扬文字、指点江山。至于是什么样的基石将他拖到了这个地位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
结果,在官本位的中国,他已经站到了一个法学研究权威的制高点上,他的权威的远播
可以用传说的方式,而不是用严谨作学问的方式。
朋友对这个名字的反应可以看出这一点,这也是我们今天的悲哀,我们越来越没有独立
思考的能力,对于权威的盲从,不会让我们去问个所以然,不具有追问真相的勇气,在
科学研究,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只有一种声音,都是不正常的,然而我们习惯了
,从小我们习惯老师、家长告诉我们要怎样做,长大了我们习惯领导、权威告诉我们要
怎样,我们一直是听话的好孩子,可悲呀!
朱苏力的学问被一层层抽丝剥茧后,我们对权威是不是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作者:猪头狗脑 回复日期:2004-8-14 23:55:53
呼呼猪苏力最后的树叶子也要给摘下来了
作者:想呆不呆 回复日期:2004-8-15 0:36:45
已阅
作者:女澡堂的男搓背工 回复日期:2004-8-15 3:15:56
楼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很大不同,包括在研究方法上面。如果你研究过社会科学就会知道社会科学的学者有很多钟不同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的方法只是里面的一种,在以前主要表现为实证主义,以定量分析为主。但是社会科学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是以定性为主的。你的文章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相近,从而推导出由于该教授没有用自然科学方法论所以该教授在学术成就方面有问题,这种推导是不成立的。所以你转载的第二篇文章是完全没有价值。
作者:去年尘冷 回复日期:2004-8-15 7:59:25
:)
作者:柳冬 回复日期:2004-8-15 11:12:56
在解剖个别事例时,猪苏力按照自己的预定理论,断章取义,乃至可以说出晚上十点,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见网友剖析苏力对延安黄碟案的剖析),怪哉!苏力其实适合搞荒诞剧什么的,这样就不会有人质疑他为什么不用比较艰苦的科学研究方法来作法学研究了。
猪苏力的学问被一层层抽丝剥茧后,我们对权威是不是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从延安黄碟案看猪苏力其人格我感到心寒,这个所谓的上层建筑的“精英”对被害人张某被打被关没有一点同情心,却对依强势公安身份行凶的几个败类给予了极大同情,猪教授的理论是:张某家是公共场所、夏日的晚上十点,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张某夫妻俩是在光天化日的公共场所传播淫秽物品,严重侵犯了告发者不看淫秽物品的权利。 严重BS你“精英”的猪教授!
作者:柳冬 回复日期:2004-8-15 11:25:14
按猪教授的逻辑,几个公安败类依职权作为被处分是多么无辜啊,张某在光天化日的公共场所传播淫秽物品,严重侵犯了告发者不看淫秽物品的权利。 该打该关!
作者:crashmeteor 回复日期:2004-8-15 11:36:46
为中国的前途默哀!!!
作者:観众 回复日期:2004-8-15 12:07:10
北京的事
只有上海的杂志才有勇气揭发?
令我失望的事南方报业在这事里的表现.
良知只能在不牵涉到利益的情况下才能有所表现吗.
不管怎样,有了不同的声音.
作者:不真实的城市 回复日期:2004-8-15 12:55:27
阿甘事件已经被国外敌对势力,明晕分子利用
作者:言紧 回复日期:2004-8-15 13:03:47
楼上,就算利用也不是自愿的,你呢,主动上门还没有人要的哈巴狗!
回复Comments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