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国学 王小波(转载)

      别人的总是有道理 2004-8-15 14:11
我看国学
  
   我现在四十多岁了,师长还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当年读研究生时,老师对我说,你国学底子不行,我就发了一回愤,从《四书》到二程、朱子乱看了一通。我读书是从小说读起,然后读四书;做人是从知青做起,然后做学生。这样的次序想来是有问题。虽然如此,看古书时还是有一些古怪的感慨,值得敝帚自珍。读完了《论语》闭目细思,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实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自己那几个学生老挂在嘴上,说这个能干啥,那个能干啥,像老太太数落孙子一样,很亲切。老先生有时候也鬼头鬼脑,那就是“子见南子”那一回。出来以后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没“犯色”。总的来说,我喜欢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里念书,因为那儿有一种“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气氛。至于他的见解,也就一般,没有什么特别让人佩服的地方。至于他特别强调的礼,我以为和“文化革命”里搞的那些仪式差不多,什么早请示晚汇报,我都经历过,没什么大意思。对于幼稚的人也许必不可少,但对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种负担。不过,我上孔老夫子的学,就是奔那种气氛而去,不想在那里长什么学问。
  
    《孟子》我也看过了,觉得孟子甚偏执,表面上体面,其实心底有股邪火。比方说,他提到墨子、杨朱,“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如此立论,已然不是一个绅士的作为。至于他的思想,我一点都不赞成。有论家说他思维缜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时候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至于说到修辞,我承认他是一把好手,别的方面就没什么。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如果生在春秋,见了面也不和他握手。我就这么读过了孔、孟,用我老师的话来说,就如“春风过驴耳”。我的这些感慨也只是招得老师生气,所以我是晚生。
  
    假如有人说,我如此立论,是崇洋媚外,缺少民族感情,这是我不能承认的。但我承认自己很佩服法拉第,因为给我两个线圈一根铁棍子,让我去发现电磁感应,我是发现不出来的。牛顿、莱布尼兹,特别是爱因斯坦,你都不能不佩服,因为人家想出的东西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外。这些人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思索能力,为孔孟所无。按照现代的标准,孔孟所言的“仁义”啦,“中庸”啦,虽然是些好话,但似乎都用不着特殊的思维能力就能想出来,琢磨得过了分,还有点肉麻。这方面有一个例子:记不清二程里哪一程,有一次盯着刚出壳的鸭雏使劲看。别人问他看什么,他说,看到毛茸茸的鸭雏,才体会到圣人所说“仁”的真意。这个想法里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不过仔细一体会,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在内。毛茸茸的鸭子虽然好看,但再怎么看也是只鸭子。再说,圣人提出了“仁”,还得让后人看鸭子才能明白,起码是辞不达意。我虽然这样想,但不缺少民族感情。因为我虽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这是我想象不出来的。
  
    我还看过朱熹的书,因为本科是学理工的,对他“格物”的论述看得特别的仔细。朱子用阴阳五行就可以格尽天下万物,虽然阴阳五行包罗万象,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我还是以为多少有点失之于简单。举例来说,朱子说,往井底下一看,就能看到一团森森的白气。他老人家解释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乃太极图之象),井底至阴之地,有一团阳气,也属正常。我相信,你往井里一看,不光能看到一团白气,还能看到一个人头,那就是你本人(我对这一点很有把握,认为不必做实验了)。不知为什么,这一点他没有提到。可能观察得不仔细,也可能是视而不见,对学者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还有可能是井太深,但我不相信宋朝就没有浅一点的井。用阴阳学说来解释这个现象不大可能,也许一定要用到几何光学。虽然要求朱子一下推出整个光学体系是不应该的,那东西太过复杂,往那个方向跨一步也好。但他根本就不肯跨。假如说,朱子是哲学家、伦理学家,不能用自然科学家的标准来要求,我倒是同意的。可怪的是,咱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学家。
  
    现在可以说,孔孟程朱我都读过了。虽然没有很钻进去,但我也怕钻进去就爬不出来。如果说,这就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说,这点东西太少了,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我们知道,旧时的读书人都能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随便点出两个字就能知道它在书中什么地方。这种钻研精神虽然可佩,这种做法却十足是神经病。显然,会背诵爱因斯坦原著,成不了物理学家;因为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上,而在于思想。就算文科有点特殊性,需要背诵,也到不了这个程度。因为“文革”里我也背过毛主席语录,所以以为,这个调调我也懂——说是诵经念咒,并不过分。
  
    二战期间,有一位美国将军深入敌后,不幸被敌人堵在了地窖里,敌人在头上翻箱倒柜,他的一位随行人员却咳嗽起来。将军给了随从一块口香糖让他嚼,以此来压制咳嗽。但是该随从嚼了一会儿,又伸手来要,理由是:这一块太没味道。将军说:没味道不奇怪,我给你之前已经嚼了两个钟头了!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地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当然,我没有这样地念过四书,不知道其中的好处。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过去钻研四书五经,现在钻研《红楼梦》。我承认,我们晚生一辈在这方面差得很远,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是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任何一门学问,即便内容有限而且已经不值得钻研,但你把它钻得极深极透,就可以挟之以自重,换言之,让大家都佩服你;此后假如再有一人想挟这门学问以自重,就必须钻得更深更透。此种学问被无数的人这样钻过,会成个什么样子,实在难以想象。那些钻进去的人会成个什么样子,更是难以想象。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就说国学吧,有人说它无所不包,到今天还能拯救世界,虽然我很乐意相信,但还是将信将疑。
  
  


作者:思想中的猪 回复日期:2004-8-14 13:40:56 
  顶!
  王小波的杂文,虽然已看无数遍,但每当再读一遍时,总能让自己有新的体会。
  


作者:万良 回复日期:2004-8-14 16:16:01 
  过去钻研的是四书五经,现在钻研的是马列毛邓


作者:王刚0 回复日期:2004-8-14 16:27:18 
  吾家小波万岁


作者:古尔江 回复日期:2004-8-14 16:54:38 
  小波说的就是真理吗?
  
  你翻读过了,并不说明你真正读过了。
  不是钻研,是活出来。
  古时的学问,是为了思辨,达到清明之境,而思辨是为了行。
  知行合一。
  活出真正的活活泼的生命。
  
  这正是经典的价值。
  


作者:秋水江湖 回复日期:2004-8-14 17:37:07 
  “表面上体面,其实心底有股邪火。”
  
  我看,用这句来形容王小波自己倒是最适合不过


作者:过江侠 回复日期:2004-8-14 18:03:04 
  王杨卢骆旧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当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牛顿、莱布尼兹,特别是爱因斯坦与孔子孟子相差2000多年的时代那时出不了科学家是人类历史进程所限就如亚里士多德、伯拉图、贺拉斯等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一样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是随着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而产生的。
  王小波先生说中国“可怪的是,咱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学家。”那么笔者要问张衡、祖冲芝、蔡伦算不算古代意义上的科学家或发明家?
  反传统的猪脑壳并不比盲从的保守之呆脑壳更有意义——这就是笔者对王小波之流的评价!随着历史进程的流动,王小波的儿子们会对王小波之流斥之以鼻!他们会说我们的父辈是狗屁!把老祖宗都忘了!就如今天人们对上世纪二十年代北大的李大昭、陈独秀之流斥之以鼻一样!王小波之流就是这样一类人,想出名就骂祖宗。当然就学识与水平而言,王小波之流还是远远比不上李、陈这样的学者的。


作者:chdonkey 回复日期:2004-8-14 18:51:07 
  矫枉过正


作者:chdonkey 回复日期:2004-8-14 18:53:02 
  虽千万人吾往矣是邪火吗?
  不应该只看,但不可不看


作者:精精液液坚持不泄 回复日期:2004-8-14 18:54:51 
  中国很多书不是王小波这样的人能读懂的


作者:rainboweriver 回复日期:2004-8-14 18:54:55 
  纠正楼上的,“李大昭”应该是“李大钊”吧?
  中国古代并不是缺乏“张衡、祖冲之、蔡伦”,而是缺乏一个自然科学的体系。科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孔孟程朱毕竟不能产生现代的科学。


作者:maomaodonkey 回复日期:2004-8-14 19:18:18 
  不是不去读, 而是不想你读出精怪来
  
  不管是生物还是文化科学, 偶认为都是在遗传和进化


作者:古尔江 回复日期:2004-8-14 19:18:53 
  过江侠兄好文章。
  
  回rainboweriver兄,
  实验性,实证性的科学体系也是在西方近代才兴起的吧?
  古希腊和古中国都有各自的“科学体系”。
  


作者:荷香豆 回复日期:2004-8-14 19:18:56 
  有文章说凡大学生男必看王小波,女必看周国平,在下的确喜欢过周国平的书,不管怎么样喜欢就是作者的胜利,这是不容置疑的,这两位的优秀全在乎有自己的新头脑,当然带有批判和陶醉的味道,新味道自然有吸引力和生命力,这是很自然的,勇于反潮流也是一种视角,王对老国学的轻视是有道理的,理不在人多,有理就是光明,有反判思想才能新生!


作者:高岭土 回复日期:2004-8-14 19:53:59 
  我对国学的看法是:这种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处就在那个“国”字。顶着这个字,谁还敢有不同意见?这种套子套上脖子,想把它再扯下来是枉然的;否则也不至于套了好几千年。它的诱人之处也在这个“国”字,抢到这个制高点,就可以压制一切不同意见;所以它对一切想在思想领域里巧取豪夺的不良分子都有莫大的诱惑力。你说它是史学也好,哲学也罢,我都不反对——倘若此文对正经史学家哲学家有了得罪之处,我深表歉意——但你不该否认它有成为棍子的潜力。想当年,像姚文元之类的思想流氓拿阶级斗争当棍子,打死打伤了无数人。现在有人又在造一根漂亮棍子。它实在太漂亮了,简直是完美无缺。我怀疑除了落进思想流氓手中变成一种凶器之外,它还能有什么用场。鉴于有这种危险,我建议大家都不要做上帝梦,也别做圣人梦,以免头上鲜血淋漓。
  ————《知识分子的不幸》(王小波)
  王小波的书也不是中国很多人能读得懂的


作者:腊生 回复日期:2004-8-14 22:18:18 
  喜欢王小波


作者:章达 回复日期:2004-8-14 22:28:14 
  作者:荷香豆 回复日期:2004-8-14 19:18:56 
    有文章说凡大学生男必看王小波,女必看周国平,在下的确喜欢过周国平的书,不管怎么样喜欢就是作者的胜利,这是不容置疑的,这两位的优秀全在乎有自己的新头脑,当然带有批判和陶醉的味道,新味道自然有吸引力和生命力,这是很自然的,勇于反潮流也是一种视角,王对老国学的轻视是有道理的,理不在人多,有理就是光明,有反判思想才能新生!
  -------------------
  现在的大学生好多根本不知道王小波、周国平这两个人 ,呵呵。


作者:古尔江 回复日期:2004-8-14 22:45:09 
  根本不必一次看太多。
  看一句,能行一句就成了。
  
  


作者:Polarisify 回复日期:2004-8-14 23:55:09 
  国学? 难道跟法拉第拿着俩圈一根棍子没有关系吗?
  王对国学的轻视~~~ 真是新颖!!好歹也是个读了很多书的人,为赋新词强说愁,怎么就去钻牛角尖了呢~
  
  要说理性,那咱们看: A跟B有一定的内在的联系,这个是公理,也就是长期大家认可的东西~
  然后,就有某个人跳出来说,有人说我不懂A,我要去研究一下,然后回来跟大家说,A是个什么玩艺啊,你看看B,多么有用,它能让咱发现电,还能出原子弹,多好啊~~A净是些没用的东西,还那么多人喜欢它~
  
  要说国学对国人的用处,怎么可以表面上去谈?日本没有孔子,你欣赏他们的是什么?科技?还是侵略?还是骨子里那些浅陋的世界观?我对国学研究不深,却也知道潜移默化的道理,只是某些太过理性的知识青年不太容易理解这个道理罢了!·!~
  


作者:真好申请 回复日期:2004-8-15 0:24:11 
  王小波说的虽然有些过激,但也是一种新的生命。今天中国的文化不再是独尊儒术,但也不是百花齐放,而是茫然一片。试问来来往往的国人文士谁能够扛一面大旗,让我中华文化去其糟粕,现其精华,让国人重塑信念,不再随波逐流。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只要能够让国人产生共鸣,为之心动,炎黄血脉为之自傲,哪怕是谬论歪理也是好的。
  过去是相信举头三尺有神灵,如今是什么都不信了,所以也什么都敢做了。天良天良。其实天上没有神灵,那天良靠什么维系。那也只有信念和文化渊源了。五千年的文化,难道就如此苍白无力吗。西方的文化侵略难道就无力抵抗吗。当然好的是应该拿来,但是不等于臣服。
  因此,有新的东西出现总是好的。至少自己的文化还没有断根,还在生长,希望还在吧。而且是应该适应这个时代的东西。
  惟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个时代似乎中庸不大受欢迎了,而且还受人欺负。靠武力硬拿台湾回来,的确是比教化来得容易正确。


作者:h2o_513 回复日期:2004-8-15 10:11:53 
  顶!!!!!!!


作者:贱客刘二少 回复日期:2004-8-15 10:17:50 
  跟本人的观点一致
  『关天茶舍』中国历代读经的危害(文中多引柏杨语)
  
  
   作者:贱客刘二少 提交日期:2004-8-7 11:44:00
  
  中国历代读经的危害(文中多引柏杨语)
    经可读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读的态度将影响读的及格,态度不对的话,读了没有半点好处,还会对自身造成巨大的伤害.古代文人们大多属于死读经,读死经的人物,从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巨大的危害.
    <<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传说是孔子收集编撰的,其中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注意这五部书,它们被合称为“五经”,大黄金时代结束后,儒家学派在政府,中当权,这五部书支配中华人学术思想近两千年之久。
    《易经》是一部暧昧不明的形而上学的玄书,它所用的字句简单而模棱,因之使它显得好像十分深奥,读者们可以站在各种角度,作各种不同的解释。只因它是纪元前十二世纪周王朝初期的著作,而且据说出自周王朝开国英雄姬昌(第一任国王姬发的老爹)的手笔。所以孔丘怀着敬畏的心情,小心翼翼地避免太多的触及到它的实质问题,他感叹自己生命的短促,没有时间深入研究。可是,星象家却不像儒家那么尊重它,老实不客气的用它来推测未来,一直到二十世纪,仍把它当作一部占卜吉凶的巫书。
    《春秋》周王朝所属各封国,都有本封国的历史记载,而且各有各的名称。如楚国史名《(木寿)杌》,晋国史名《晋乘》,鲁国史名《春秋》。孔丘对鲁国史重予编纂,目的不在提供一部真实的史实,而在用来发挥他的恢复传统秩序的政治理想,努力暴露对新兴事物的排拒,更努力隐瞒或抹杀,甚至曲解贵族的罪行。举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孔丘的苦心,楚部落建立王国已三百年,但孔丘仍拒绝称它的君主为国王,而只称他为子爵,这个可怜的老人企图用精神胜利的法宝来否定现实。于是,《春秋》遂脱离历史的范围,变为“褒善贬恶”评论性的经典。孔丘的门徒坚持说,经过他们开山老祖删订过的《春秋》,每一个字都有神圣的和深奥的意义。这些门徒中后来曾有三部著作《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专门诠解《春秋》。其中最教人惊奇的是,《公羊传》和《榖梁传》,是用一种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诠释的,幼稚的程度,能引人失笑。然而,儒家学派的门徒却不承认有什么可失笑的,严肃的当作一本圣书。
    《诗经》出现于纪元前十二世纪,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包括贵族作品和平民作品。孔丘把它作一次重大规定,依孔丘的标准,只保存了他认为有价值的三百首,其他的都被淘汰——这是中华文化最大的损失。《诗经》里的诗篇,包罗人生万象,从战争到和平;从闺房到宫廷;从农田到政府;从政治到恋爱,并且有很多其他书籍上所没有的情调和鸟兽草木的名称。贵族阶层的知识分子在谈话中必须经常引用上面的诗句,以显示他的高深学问,才能受到尊敬,而孔丘更把它当作辞典运用。孔丘的门徒再加发挥,索性把所有的诗篇,都赋予政治的和道德的生命,跟《公羊传》、《榖梁传》赋予《春秋》政治的和道德的生命一样。这部诗选,遂被尊为经典,脱离了文学的范围,成为儒家的五种经典之一。连男女间的情歌,都被形容为圣人们庄严的政治意识(这使我们想起基督教《旧约》中《所罗门之歌》被诠释为上帝的预言一样,两部著作似乎具有同一的奇遇)。
    《书经》又名《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献选集,包括纪元前二十七世纪黄帝王朝,纪元前二十三世纪夏王朝,纪元前十九世纪商王朝,纪元前十二世纪周王朝,各王朝帝王的一些文告或宣言。在孔丘的观念中,古代帝王尤其是开国的帝王,几乎统统都是圣人,比英雄还要高一级,所以他们的文告宣言自然成为经典。知识分子也必须经常引用其中的字句,才能为自己的意见找到权威论据。
    《礼经》内容全部是纪元前十二世纪周王朝初期的礼节仪式。孔丘认为,礼节仪式也是一种教育,使贵族、平民、奴隶,都各自固守自己的名份,不相逾越。只要大家自觉的甘心于现状,安份守己,不去追求他名份所不应有的东西,好比说,奴隶如果不妄去追求他名份所不应有的自由权力,平民如果不妄去追求他名份所不应有的政治权力,社会就会永远和平。所以孔丘认为礼的教育——礼教,可以办到用血腥镇压手段所办不到的事,能够使社会恢复到纪元前十二世纪时那种贵族的乐园时代。正如一个政党的政纲政策一样,儒家的中心思想和具体方案,全在这部经典之中。后来这部经典分为下列三书:《礼记》、《仪礼》、《周官》,内容更详尽,范围更扩大,但主旨不变。 ——这五部因为孔丘编纂删订而被尊为经典的古书,在大黄金时代结束后,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这五部古书里团团打转。所谓中华人的思想学术著作,在二十世纪之前,百分之九十都是对这五部古书的研究和再研究,所谓学者、专家、思想家差不多都是为这五部古书做注解,或为其中某一句某一字做考证的人。知识分子从事这种工作也够艰苦的,大家互相抄录,辗转引据,资料随着时间而越增越多,从幼年到白发苍苍,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圈。
    正是这种死读经的精神,严重的制约了中国文化的进步,甚至出现的倒退的情况.
    先是先秦孔子、孟子、荀子的经典儒家学说,到西汉老董将其神学话,带上了迷信色彩, 他建议:“凡是不在《五经》之内的著作,以及非孔丘所传授的书籍,应一律禁绝,不准流传。”于是汉武帝 董仲舒的意见,既然经过皇帝采纳,那么便成了国家的政策。于是,一个重大的巨变,在不声不响中发生。
     第一,祭祀部(太常,即奉常)之内,所设的“博士”官职,原来由各学派人士分别担任。此后只有儒家学派才能充当,而且限制范围,只能研究《五经》。其他学派人士,全被驱逐,儒家遂独霸学术中枢,定于一尊。其他学派的著作既被政府长期的视为“邪说”、“妖言”,禁止阅读研究,遂逐渐从知识分子脑海中消失。诸子百家只剩下一家,一家中只剩下《五经》。儒家思想遂成为皇帝钦定,中国唯一的正统思想。
    第二,儒家学派在祭祀部(太常)之下,创办国立大学(太学),由博士担任教师,传授《五经》和孔丘的思想。学生由国家供给费用,只要被认可研究毕业,即被任命担任地方政府的官员。不但是平民进入政府的唯一途径,因而增加知识分子对儒家学派的向心力,而且久而久之,儒家学派布满了各级政府,成为一种排他性极强的儒家系统。
    第三,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是复古——至低也要维持现状,最重要的手段是礼教,尤以丧礼占首要地位。那种连纪元前四世纪孟轲时代都行不通的三年之丧,此后却逐渐推行。一个中国人,他一生中要有六年的时间,不允许作任何事情,只能每天悲悼他的父母。除了这个最严重的一环,其他跟着而来的礼教,更多如牛毛,中国知识分子几乎一生都为此紧张。有些项目,像“避讳”之类,简直使人不堪负荷。到了宋代,周、程、张、朱之流开始搞什么理学了, 前面曾提及儒家学派主要的思想根据——《五经》。另外还有若干辅助性的书籍,如孔丘言论集《论语》,即占仅次于五经的地位。朱熹又把《论语》跟孟轲言论集《孟子》,以及《礼记》一书中的两篇《大学》、《中庸》,合订为一部书,定名“《四书》”。四书遂与五经并肩,称为“《五经四书》”,后来渐渐代替《五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唯一经典。
    程颐坚决主张压制感情和灵性,认为没有感情和灵性的道德,才是最高道德。所以他反对任何和感情灵性有关的事物,包括艺术与文学。曾有人对他吟诗句:“梦魂惯得无拘束,又踏杨花谢娘桥。”程颐变色说:“鬼语,鬼语。”他要求的是,人类只能做一件事,即敬畏圣人,凡不能帮助这项目的的行为,都是邪恶。第三 中国对妇女的贞操问题,尺度一向很宽。像当过短期宰相的范仲淹的母亲,在范仲淹父亲死了后,即行再嫁,没有人对她轻视。到了程颐,才开始对妇女加强迫害,订立片面的苛刻标准,即男人可以随便再娶,妇女则绝对不可以再嫁。曾有人问他:“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
    程颐断然说:“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是理学的另一特质,那就是对于牺牲别人生命或幸福的事,无不十分慷慨激昂。
    道学家认为,人类只有两种:“不是圣贤,便是禽兽。”这跟“君子”、“小人”的二分法同样严厉。圣人是一种凝固剂,主要功能在维持社会秩序的安定,维持既定的名分和既定的尊卑,使不作任何改变,以免名分和尊卑紊乱。这种道德法则的精神和形态,被称为“礼教”(又称为“名教”)。怎么样使礼教达到至善,朱熹认为关键在于“天理人欲”。天理是善,人欲是恶,所以必须尽量发扬善而摒斥恶。礼教的正常运行,是天理、是善。企图予以变革的,是人欲、是恶。一个人必须努力减少自己的欲望,减少越多,越接近圣人的境界。减少欲望最有效的方法是: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圣人们所下定义的道德,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忠君爱国,除此一念外,别无他念。问题就恰恰发生在这里,因为道学家的要求太高,所以很难有人能够达到际准,连道学领袖,圣人系统中最重要人物朱熹都不能。朱熹担任浙东地区(浙江省)高等法院院长(提举浙东刑狱)时,跟台州州长唐仲友,为了争夺一位漂亮的妓女严蕊,朱熹失败(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她对满面道学的圣人,恐怕难以激起澎湃的爱情),朱熹遂攻击唐仲友奸邪,向皇帝上奏章弹劾,这跟程颐对付苏武的手段如出一辙。他们在感情激动时,都不能实践他们对人的要求,其他人当然更为困难。于是产生下列两种现象:
     一、道学家在礼教甲胄之中,因不能忍受那种压力,往往人格分裂,成为言行不符,甚至言行恰恰相反的两面人,道学家所要求的道德,几乎全部都是外销品。
     二、因为自己做不到,所以道学家往往一味要求别人在礼教甲胄中受苦。这种心理背景,产生一种愿望,对别人的责备永无止境。动不动就要求别人死,甚至即令死也不能逃脱责备。
    这就出现了黑格尔所描述的情况:他们以撒谎著名,随时随地都欺诈、撒谎,发现后也不觉得可耻.
    在这个庞然而坚固的道学思想指导原则下,寡妇被迫活活饿死,也不许再嫁。音乐、戏剧、绘画,一律成为坏人心术的毒品,逐渐被轻视。作诗也属于堕落行为,为不专心便作不好,专心则就没有时间思念道德和忠君爱国的大事了。其他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之类,看一眼都是罪过。只有低贱的人才去从事体力劳动,圣人系统和准圣人系统——道学家,则必须全神灌注道德和道德基础上的“治国”、“平天下”。人们连走路都要有一定姿态,奔跑和急促的步子,都是轻浮下贱。服从传统权威,崇拜古人古事,崇拜祖先,都是最高贵的善。任何改变和抗拒的念头,都是邪恶,必须在念头一起时就予以无情克制。任何发明创造,更都是专门取悦小人和女人的奇技淫巧。
    黑格尔还总结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有一个显著特征:凡是属于精神的东西一概都离他们很远”.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每一次盛世的来临之前,都有一场伟大的思想变革或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文景盛世”前有战国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南北朝民族大融会造就了隋唐盛世.满人入侵给夕阳中的帝国带来了一点点新鲜的血液,在落日中造就了”康乾盛世”.而最大的冲击来自于西方文明的入侵,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所以思想贵在创新,不能在抱残守缺,认为中国文化就是老大,应该多到外面看看,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不要一天就抱着老祖宗留下的那几本书翻个不停,有智慧的人应该知道,五本书经过两千年的研究与在研究,还可能有什么研究的价值吗?而且以前的研究大多也是附会之言.当然我们还是要读经的,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却绝对不值得去研究,那只是浪费青春,浪费智慧的蠢事.
    
  


作者:gmmdomc 回复日期:2004-8-15 10:59:17 
  母兔子好,大灰狼坏,王小波最搞笑.


作者:不真实的城市 回复日期:2004-8-15 13:05:15 
  皇帝诏曰:
  经不读不行,经不读无以统一国民思想,国民思想不统一不好驽使.
  不统一国民思想即无国家,无国家亦无朕.
  尔等草民,不读经想读什么,读乱七八糟的自由民主,
  老实告诉你们,那一套不适合尔等草民.
  尔等之乎者也,呜哩嘛哩,仁智礼义笑,呜呼哀哉,扶危上汤吧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