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答问:答083之问

      乾坤大易 2004-8-13 13:2
zdjwb_083 提出的问题,提请大家讨论一下
作者: 昆仑大士

发表日期: 2004-06-14 19:27:35
留言人: zdjwb_083 于 2004-06-14 10:09:59  返回

我学了几十天的奇门,虽然感觉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还是有许多疑窦未开,所以只好请教大士了:)

首先我第一个疑点是奇门旺衰的判断根据,譬如日干为丙,是以丙干来判断旺衰还是以丙干所落之宫来判断旺衰,如果丙干得地,在月令也旺相,但所落之宫在月令休囚,那么是以旺论还是以衰论呢

我第二个问题是行运,比如在六爻里是以地支论,在奇门中我感觉天干地支都好象起作用,大士您怎么看这个问题,以哪个为主或是两者都并,在实际运用中有什么技巧

另外最让我头疼的是卦宫和六仪所带的地支,比如丙干下临己土,入戌墓,己干的这个戌地支有没有时空意义,是不是逢辰时冲开戌墓,或是逢戌时丙干入墓,还是这个戌地支没有时空意义,只是作为一种信息表示;在六爻中一切都以地支来作为时空生克的载体,而在奇门中地支太多了,以哪个地支作为生克的载体呢,所落之卦宫的地支是不是可以作为时空生克的载体呢,比如戌亥空,那么乾宫中的八神,干支,八门是不是都空了,六仪的地支有没有时空意义,戌空是不是己干空呢.



回应人: 昆仑大士 发表日期: 2004-07-03 10:02:33

我的意见仅供参考,因为我断卦一般是不用这些东西的。张和杜的书我也基本没看,近日看了几眼,发现他们对于推动奇门之学的发展是做了有益的贡献的。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就像一颗大树,需要从天上和地下吸取广泛的营养。这样才能丰富,才能发展。

我的奇门思路已在十大学说中透出骨干,只是无时间和精力去展开地说。

还是拿学书法做比喻。不论开始临习何家何体,从开始临摩,到最后还是要脱模的。但脱模了并不等于任意挥洒就可以不守规矩了。这时是脱规矩而合规矩,如是乃是大家风范。不然则只是个书匠。书匠就是写得只是别人的字,不是自己的字。

说说正题吧,你提的问题,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五行易中的。这一派故不可拘,然亦不可弃,毕竟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巨人的肩膀。站在这巨人的肩膀上,你才会更加高大。

第一个问题:宫间生克,以宫气旺衰为主。如丙落坤宫,只看坤宫之旺衰,与他宫之生克,以断成破吉凶。这一点完全可以参考梅花易数。是谓奇门易数。 但在灵机占断中,十干本身的旺衰也就要看了。要看上下奇仪之生克旺墓。如丙奇临乾宫为入墓,如逢是丙自旺宫而来,则为自旺入墓,如是辰月或是戌月,乾冲与旺可不以墓论,而可以库为归家之论,占财占婚占行人皆是吉利,以物归人来,人有归宿之故。

所以,不可拘于宫之旺衰,亦不可拘于十干之旺衰,亦随时随事而变。

第二个问题:行动问题,天干地支本来是都可用的。但我在实践中为了能抓一些外应,大都不是跟贴,而是在聊天中预测,这样就不给你更多的思虑时间,要在言下即出答案。所以,只取地支为用便足可应付。往往奇中。四维宫中有二支,可与问卦时的时干相比,阳与阳比,阴与阴比。这在奇门法窍中早就言明了。不再多论。 另外,你如果有时间,或时间充许时,也可以按周时才的行运法去看,这样更会细得多。

第三个问题:六仪所带地支是有现实意义的。如你说的己仪,在甲子时旬中,己仪是空的。如你去访人,其人所以方的地盘为对方,如果对方的地盘是己仪,这时可以断对方人不在家。但即不在家,又在何处呢?那就看是何神可以把这个己仪充实。一般合就可以实之,所以可取合方,即支合取卯方,或用干合取甲尊所落之方。这是奇门用合来弥补空亡的方法。  同时,这个己仪还要带一个遁支,即本时旬遁至己仪时,所得之支,如甲子旬中遁得巳支,可以看为己巳,这个信息是很丰富的,有见不见之形。张与杜的书中都没有来得及论此,因为他们是做普及工作的,也是有着无量功德的。不能对人家太过苛求。

学习奇门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从奇门入手,这样可以排除其它数术思维的干扰,不至于把一些成见带进来。当着你一门深入,把一个铆子凿透了,再看其它的,就觉得,一法通,万法皆通。

当看你站在最高峰回头审视的时候,会发现,各个山峰之间虽然是独立的,但他们都是在同一个大地主,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基础。所以的矛盾,在这时达到了完全的统一。任何唯我独尊的沾沾自喜都是非常渺少的。

补充日期: 2004-07-03 10:42:03

讲得这些,实际上没有什么用处。我也不用这些,只是有着一些理论上的意义。

须知,任何高时的棋手,都不是按谱而奕的;任何武林高手都不是按着拳术套路打人的。

太极拳不过三十六式,而其变化无穷无尽,非是语言所以先传者也。

孙子也说:战势不过奇正,而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学易亦然,须晓得阴阳不测之妙。
标签集:TAGS:
回复Comments() 点击Count()

回复Comments

{commentauthor}
{commentauthor}
{commenttime}
{commentnum}
{commentcontent}
作者:
{commentrecontent}